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25 19:02:08
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接近15萬億元。融和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廖繼全表示,“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誰都不能通吃”,“只要能夠抓住一些核心企業,能夠做的規模就已經很大了。
每經編輯|肖樂
每經記者 肖樂
供應鏈金融方興未艾,在政策、技術等因素的推動下,商業銀行、電商平臺、P2P網貸平臺、軟件服務商、第三方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等各類市場主體紛紛加入到供應鏈金融的藍海之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接近15萬億元。
“2016年全國應收賬款26萬億元,主板4700家上市公司上下游應收賬款6萬億元,保理、P2P、銀行、ABS及信托滲透率約為10%。”融和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廖繼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誰都不能通吃。”
依托資產信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長久以來我國金融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同時,作為供應鏈金融的主要融資工具,如商業匯票、銀行匯票,使用場景受限,轉讓難度大。此外,供應鏈金融的平臺、核心企業難以自證清白,導致資金的風控成本居高不下。”廖繼全指出。
不過,隨著金融科技進步下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創新,小微企業融資面臨的痛點正逐步得到解決。中泰證券研報分析指出,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在于企業授信方式的創新,傳統模式是將高信用評級企業的信用分享給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新型模式是在產業升級和技術驅動下的基于數據的授信模式。
“傳統的信貸模式往往是看企業主體信用,就是財務報表數據所反映出來的信用,它的核心就在于資產質押、保險、擔保等征信措施。小微企業有著強烈的資金需求,但是在傳統信貸模式下,它往往是信用不足的。”廖繼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因此,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將主體信用轉化為資產信用,“所謂資產信用,就是企業的流動資產,例如企業的應收賬款,只要確認資產是真實的,就能夠對其授信。基于資產信用,可以提供商業保理、保兌倉、訂單融資、倉單融資、融資租賃以及商業票據的流通。”廖繼全表示。
中泰證券研報指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提升供應鏈金融的風控能力,降低業務的綜合成本。
“基于大數據進行征信和數據的印證,基于區塊鏈解決信用問題,基于人工智能可以解決效率和真實性問題。”廖繼全分析。
據了解,融和科技目前已經搭建了一套包括技術平臺、風險控制、決策支持、業務管理在內的云平臺系統,對接中小企業,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商業保理等資金方,以及擔保公司、評估公司、物流公司等第三方,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幫助資金方獲客。
供應鏈金融相關政策接連出臺
近兩年來,與供應鏈金融相關的鼓勵政策接連出臺。2016年2月,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
2017年5月,《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2017-2019年)》發布,《方案》指出,應收賬款是小微企業重要的流動資產。發展應收賬款融資,對于有效盤活企業存量資產,提高小微企業融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鼓勵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
政策鼓勵之下,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競爭之中。銀行、電商平臺、P2P網貸平臺、軟件服務商、第三方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等,都是目前供應鏈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
以P2P網貸為例,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涉及供應鏈金融的平臺數為126家,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6.53%。2017年全年,P2P網貸平臺供應鏈金融成交量近千億,為964.15億元,占同期P2P網貸行業總成交量的3.44%。
第三方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則通過搭建第三方平臺,將核心企業、商業銀行、保理公司、擔保公司、征信機構、保理機構、增信機構連接在一起,形成供應鏈金融的生態圈。
廖繼全表示,“對于小微企業來講,它有強烈的資金需求。而小的金融機構獲客很難,同時它又缺乏能力去建設這樣一個平臺。”因此,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市場所需要的。
“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誰都不能通吃。”廖繼全說道,“只要能夠抓住一些核心企業,能夠做的規模就已經很大了。未來我們一定是集團化運作,針對一個行業有一個專業公司,去做深做透。”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6%。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接近15萬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