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31 23:08:42
5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1.9%,高于上月0.5個百分點,制造業總體擴張有所加快。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9%,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非制造業總體延續穩中有升的發展勢頭。
每經記者|胡健 每經實習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31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5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PMI)運行情況。
數據顯示,5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1.9%,高于上月0.5個百分點,制造業總體擴張有所加快。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9%,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非制造業總體延續穩中有升的發展勢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披露的PMI指數創下2017年10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此外,PMI再次高于50%,也意味著該指標連續22個月站穩在50%的榮枯線上方。
對于5月制造業PMI數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稱,數據中反映出的本月主要特點是:一是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市場活躍度上升。二是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動能支撐作用繼續增強。三是傳統行業景氣回升,企業生產經營有所改善。四是進出口指數均有回升,外貿穩中向好。五是受市場需求回升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價格指數明顯上升。
記者也注意到,本月PMI數據的一大突出特點就是與生產有關的構成指標和相關指標處于高位。從分項數據來看,反映制造業供需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表現較為突出。其中,生產指數為54.1%,比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生產指數超過榮枯線4.1個百分點,為截至目前年內最高水平。而新訂單指數為53.8%,高于上月0.9個百分點,還創下2017年10月以來最高紀錄。
除PMI各指標反映出制造業生產向好外,記者也注意到,從5月實體經濟和制造業運行數據來看,制造業生產擴張趨勢也相當明顯。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此前介紹,5月上旬,國內重點鋼企粗鋼產量增速8.1%,較4月的3.4%大幅回升。5月中旬,六大集團發電耗煤增速回升至15.3%,5月下旬前5天增速跳升至29.5%,創2018年3月以來旬度增速新高。5月前25天發電耗煤增速19.4%,較4月明顯回升,這些數據都說明工業生產依舊旺盛。
此外,制造業擴張也反映在庫存的進一步消化和從業人員隊伍的擴大上。中泰證券宏觀高級分析師楊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5月PMI指數中,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9.6%、從業人員指數為49.1%,這兩個指標均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反映企業擴大生產的積極性有所提升。
為何本月制造業能持續保持擴張局面?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撰文指出,企業生產活動受到工作日天數影響,5月工作日天數較4月增加兩天,拉動企業生產活動回升。另一方面,此前4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9%,利潤增長的驅動下,企業生產節奏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發現,本月數據顯示,國內制造業不僅在供給端繼續維持擴張態勢,在需求端也出現了回升局面。從數據上看,反映需求側走勢的新訂單指數超榮枯線3.8個百分點,達到年內高點,也是8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本月PMI和新訂單指數來看,整體需求水平比之前分析人士預計的有一定改善。
“年初我們預計需求端會呈現走弱趨勢。不過從這幾個月數據表現來看,不只是這一個月,整體上訂單指數都處在回升態勢。這反映出經濟運行的微觀動能相對來說比較充足,整體需求特別是內需表現處于向好的態勢。”他對記者表示。
而魯政委則進一步指出,需求增加是企業供給增加的必要條件。他通過分析訂單中的在手訂單和新增訂單走勢的相關指標發現,前期訂單累計和新增訂單增加為5月生產活動的旺盛奠定了訂單基礎。
除此之外,專家也指出,從5月PMI數據來看,內需和外需的關系已更加平衡協調。楊暢就向記者指出,觀察PMI數據,新訂單指數與新出口訂單指數的差值為2.6%,較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反映內需勢頭擴大。
魯政委則對這一現象分析稱,以新訂單與新出口訂單缺口衡量內需增長可知,近一段時間以來新訂單增長對內需的依賴度不斷上升。當前,在外部形勢復雜化的背景下,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度下降有助于鞏固當前經濟的穩定性。
未來,制造業發展態勢是否能繼續維持本月的良好態勢?楊暢認為制造業景氣回升有望持續。楊暢向記者指出:“伴隨著5月1日制造業增值稅稅率調整等政策落地,以及在中央‘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等明確指向下,后續有望出臺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制造業景氣繼續回升,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以及消費品制造業仍值得看好。”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降低進口關稅特別是消費品關稅的措施。這一舉措,是否會對未來國內從事消費品生產的制造業企業帶來壓力?
對此,劉學智向記者表示,相關減稅措施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對國內制造業企業帶來一些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引進國外高端消費品會促使國內制造業減少過剩產能,向提供高技術供給轉變,從而提升國內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力。這對于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是好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