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7 18:23:31
今年1~11月,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合計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15914.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63%。
每經記者|胡楊 每經編輯|姚祥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距離2018年收官僅剩2周的時間,日前,A股四家上市保險公司均發布了今年1~11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 未經審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太保(601601,SH)與新華保險(601336,SH)合計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15914.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63%。
臨近歲末,各保險公司陸續拉開了2019年開門紅預售大幕。招商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鄭積沙指出,當前上市保險公司均啟動開門紅預售工作,其中中國人壽的啟動時間最早且銷售高預定利率產品,銷售異常火爆,但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均采取儲蓄+保障模式,堅守價值。預計保險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的新業務價值有望維持在-10%~0%的增速左右,隨后逐季改善,全年實現10%的增長。
整體來看,A股四大上市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仍保持較穩健的增長。未經審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合計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15914.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63%。其中,中國平安的保費增幅繼續領跑,前11月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605.07億元,同比增加19.05%。
分業務來看,平安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144.53億元,同比增長20.88%;平安財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229.54億元,同比增長15.38%;平安養老與平安健康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6.60億元、34.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7%和73.85%。
據中國平安方面披露,該公司1~11月的壽險業務中,個人新業務取得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412.81億元,同比減少0.83%;團體新業務160.60億元,同比增長8.08%。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計算,今年前11月,中國平安的壽險新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共計約1573.4億元,與去年同期幾乎持平。
海通證券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孫婷指出,上市險企的新單累計降幅持續收窄,預計四季度在“較低基數+加大力度+保險產品相對吸引力提升”的情況下保費將有明顯改善。具體改善原因還包括:2017年9月,險企為應對134號文而掀起“炒停”熱潮致資源提前消耗,且部分險企因提前完成目標而降低四季度銷售力度,所以新單基數于四季度較低;各險企2018年四季度將全力完成年度保費目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發現,截至2018年11月30日,上市險企在原保險保費收入方面交出的成績都較為令人滿意。除中國平安外,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分別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3025.52億元、1161.22億元,保費增速同樣超過10%,分別為14.65%、11.73%。其中,太保產險(合并安信農險的數據)前11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是1068.97億元,同比增長13.19%。
對此,孫婷認為,監管嚴格實施“報行合一”,長期有望遏制費用率競爭;前三大產險公司在定價、渠道、費用控制等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且未來手續費率稅前列支比例亦有望提升,所得稅可能大幅減少,利潤增厚可期。
臨近年尾,保險行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開門紅的籌備情況。在近日舉行的開放日活動上,新華保險方面就透露稱,該公司2019年的開門紅業務將以健康險為主導,附加險為重要增長點,年金險為補充。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其他上市險企2019年的開門紅產品中,多數為年金類保險。在分析人士看來,就開門紅而言,各公司正在主動調整策略,引入保障類產品。鄭積沙就指出,當前上市保險公司均啟動開門紅預售工作,其中中國人壽的啟動時間最早且銷售高預定利率產品,銷售異常火爆,但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均采取儲蓄+保障模式,堅守價值。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中國人壽共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5123億元,壽險業務規模仍笑傲群雄。在保費增速方面,中國人壽前11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49%,在A股上市險企中則不夠突出。
申萬宏源研報提示稱,2019年壽險開門紅面臨諸多內外部環境邊際變化。從外部環境來看,短端利率下行疊加資管新規落地,負債端競爭環境趨勢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預計對大單年金沖擊較大;宏觀經濟承壓,就業預期下調,利好代理人增員和隊伍留存。整體來看,儲蓄類產品需求整體承壓,但長期保障缺口存在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保障類產品的需求依舊可期,儲蓄托底、加碼保障或將成為未來開門紅的主流形態。而從內部環境來看,開門紅時點弱化,提升產能是必由之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