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6 11:39:59
2018年,資本寒冬不僅對創業者來說是關鍵詞,也是創投人士不容小覷的問題。而展望2019年,大家又該如何投好手中的錢呢?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文多
嘉賓討論“從創業維艱到創投維艱”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2018年,資本寒冬成為了創投圈反復提及的關鍵詞。1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鉛筆道“真相大會”上,多位創投圈人士表示,資本寒冬不僅對創業者來說是關鍵詞,也是創投人士不容小覷的問題。
那么,在經過2018年資本寒冬后,2019年是否會迎來新“拐點”?這顯然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通江資本創投領域分析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募資及退出環境的影響,當前多數創投機構出手都較為謹慎。不過,優質的創投項目是沒有寒冬的,而一流的創投機構也始終有用武之地。只是在頭部項目企業的引領下,行業競爭正不斷趨于成熟化、高效化,市場參與者都希望能與更具專業水準、發展前景的創投機構合作。
對于創投募資的發展,紫輝創投創始合伙人鄭剛在現場的感嘆有些悲觀。“我對投資其實一直有非常大的敬畏感,不要看投資人光鮮亮麗。大部分人的錢都不是自己的,跟財富沒有什么關系,也沒有多少錢,外表都是裝出來的。”鄭剛感嘆稱,對于創投來說,2018年是最難的一年。
這一感嘆和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清科研究中心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募資總額約為3800億元,相較之下2017年上半年的募資額約8600億元,同比降幅約為56%。
提到這一點,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感受頗深,他向《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感嘆道:“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要看起來毫不費勁,背后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在楊歌看來,自己相當于給公司所有員工“打工”,員工把他的時間拆解成一個個單元,而自己必須把時間利用到最大化。楊歌回憶道:“我去年受邀演講的次數特別多,也會聽到一些誤解。有人問我說你是不是沒事干,財務自由了。還有人問我是不是富二代,我很負責任地跟大家說,演講只占用了我10%的時間,剩下的所有時間,我都在同樣非常辛苦地做很多基金管理的工作。我需要跟項目討論問題、進行投后管理、對項目進行投決……要非常細致”。
“任何情況下,每一件事都要敲警鐘,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楊歌還提醒道,投資機構提前防控風險、未雨綢繆的本領也十分重要,“別人全倒下的時候,你仍然有子彈就會搶占先機”。
一般來說,創業者和投資方都承擔著一定風險。梧桐樹資本創始合伙人童瑋亮表示,做投資的壓力不比做創業者小。如果業績不好,募集不到錢,一些機構就會被淘汰。“我性格偏保守,因而負責基金在垂直的方向深扎,所以每個投資機構要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式,然后堅持原則才行。”童瑋亮表示,做投資人首先要找自己擅長什么。基金也是做創業,也需要團隊。如果拿自己的錢做天使投資,就是用自己的錢做消費,但如果是做基金、是管理別人的錢,就要非常嚴謹、非常嚴格。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的態度則顯得頗為樂觀。他表示,在每一個周期低谷時刻,也是進入一個新周期最好的時刻。因為低谷時入場,項目更便宜,也更容易找到機會。如果都在繁榮時刻,自有的資金可能沒有辦法跟其他公司比拼。
“想想當時的環境,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優客工場執行合伙人張鵬也表示,雖說現在是資本寒冬,但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什么創業環境都沒有的情況下,現在已非常舒適。因為現在是創業的時代,有良好的創業生態、政府和資本的支持,讓創新創業土壤不斷走向更好。
通江資本創投領域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創投機構而言,當下的發展難點并非在于市場毫無拓展空間,而是業務水平提升、創新意識提升等方面需要拓展空間,這在任何市場階段都是普遍存在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投機構唯有形成動態發展意識,主動做好內部結構調整,在風控、渠道等方面加強投資規劃,方能更快適應當下創投市場發展節奏,更好匹配投資人與項目企業發展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