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20 17:15:38
作為食品行業的知名企業,麥當勞在中國及全球擴張業務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如何通過自身的規模,為消費者、為我們的下一代以及為地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每經記者|陳祺欣 每經編輯|祝裕
▲麥當勞中國公共關系副總裁許穎婷
可持續消費在當下的商業世界和生活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商道縱橫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已經普遍具備一定的可持續消費意識,也正在形成可持續的生活習慣。在食品行業,有77%的消費者認為食品行業與可持續消費有關,對食品類的溢價接受程度也較高。
作為食品行業的知名企業,麥當勞在中國及全球擴張業務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如何通過自身的規模,為消費者、為我們的下一代以及為地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1月17日,由思盟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主辦,商道縱橫承辦,每日經濟新聞聯合承辦的“可持續,驅動未來商業”2019 CRO全球峰會在在上海舉行,麥當勞中國公共關系副總裁許穎婷在2019全球CRO全球峰會上分享了麥當勞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Scale for Good。
Scale for Good是麥當勞全球于2018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愿景及行動計劃,其中包括了綠色包裝、均衡營養與兒童福祉、可持續的牛肉、節能減排、年輕人就業等領域。麥當勞中國將和其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起,逐步推動相關計劃的落實。
Scale for Good是一個全球的項目,具體在中國落地時有兩個比較重要的舉措。一是綠色包裝。綠色包裝具體包括三個行動,分別是:減少包裝材料、減少塑料以及到2020年前原紙100%國際森林認證。
許穎婷談到,麥當勞中國一年接待13億的消費者,減少包裝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自2015年起,麥當勞的麥辣雞腿堡、麥香魚等漢堡產品的包裝盒改為用紙包裝,從而減少了80%的包裝材料。其中部分需要用盒子包裝的食品,如薯條盒、開心樂園餐紙盒等,通過優化工藝和尺寸的方式,減少了20%的材料。另外在餐巾紙方面,麥當勞也與供應商探討如何剪裁、優化尺寸、盡量減少資源。
第二個行動是減少塑料。自2007年起,麥當勞把外帶包裝改為紙質袋子,麥旋風也由塑料杯換成了紙杯。“使用紙袋對于我們來說成本壓力是有所上升,但是為了環保,我們改用紙袋十多年了。”許穎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第三個行動是麥當勞在2020年前包裝紙100%國際森林認證,這不僅是麥當勞中國,也是麥當勞全球做的事。2018年已經有70%的紙張是得到國際森林認證的,這代表麥當勞采用的紙張,都是來自于可持續發展的森林。此外,2018年11月1日起,麥當勞在北京選取十家餐廳進行免吸管杯蓋及不主動提供吸管的試點測試。
綠色餐廳是Scale for Good的第二個重要舉措。許穎婷表示,中國是麥當勞全球的第二大市場,每天開一家新餐廳。如何在開餐廳同時做到更節能、更綠色,是麥當勞中國思考的問題。節能減排不僅對環保有著重要意義,對餐廳的成本節省也很重要,而且綠色餐廳是可以在全國復制的。接下來九年,麥當勞會在全國開1800家LEED餐廳,現有的綠色餐廳已經使用LED節能燈具和更高能效的空調及節能設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麥當勞一直在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并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之中。當下餐飲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是麥當勞一直認為,可持續發展不應該是個別企業的競爭優勢,只有全行業攜手共進,才能推動真正的變革。
許穎婷表示,不管是環保還是可持續發展,雖然企業在其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但其實很多時候可以從個人做起。要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基石積累,因此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是很重要的。
麥當勞的成功歸功于它的規模。麥當勞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出超過3.7萬家餐廳,每天接待超過6900萬的消費者。然而規模越大,責任越大。“我們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正因為麥當勞的規模,如果麥當勞作出好的改變,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可以為世界帶來重大的影響。這就是Scale for Good的整體概念。
“當我們公布了自己的愿景與可持續發展計劃后,也希望其他的競爭對手可以共同學習或研究。因為如果所有餐飲企業能夠聯手推進可持續發展,那么真的可以改變整個行業甚至是整個中國。”許穎婷告訴記者。
如今,商業世界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正在重塑。內因來看,更多的企業意識到積極實行可持續戰略模式的企業在商業上的表現會優于只關注短期利益的企業;外因在于,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價值取向正在改變,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對可持續發展有貢獻,或者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享有良好聲譽的產品和企業。無論是從內因還是外因來看,可持續促進商業的未來發展都已成為一個趨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