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29 16:04:27
如今剩余募投資金基本被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這些募投項目能否按照預期完成呢?4月29日,記者致電凱樂科技董秘辦,但工作人員表示證代不在,不清楚這些問題。
每經記者|張明雙 每經編輯|陳俊杰
宣布將閑置募集資金用于臨時補流不到一周,凱樂科技(600260,SH)就因過去在募集資金使用方面的信披違規,被湖北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凱樂科技4月28日晚公告顯示,湖北證監局于4月25日發出了這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個月前,凱樂科技控股股東荊州市科達商貿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達商貿)也因違規行為收到了湖北證監局的警示函,科達商貿通過競價方式減持凱樂科技200萬股流通股,但未在首次賣出的15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
據湖北證監局文件,凱樂科技存在兩次募集資金信息披露違規情形。
2017年9月份,凱樂科技公告稱將使用閑置募集資金5億元臨時補流資金,使用期限為12個月,這部分資金應于2018年9月份歸還至募集資金賬戶,但實際直到2018年12月29日才歸還,超出使用期限,卻并未及時披露相關的進展或者變化情況、可能產生的影響。
另外,凱樂科技分別于2018年10月9日和12月24日,將“增資上海凡卓(上海凡卓通訊科技有限公司 )”募投項目的1.25億元資金從專戶轉入一般銀行賬戶并使用,未履行相關審議程序并進行披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7年6月份,凱樂科技通過增發新股募集資金凈額9.82億元,擬將其中4.38億元用于量子通信技術數據鏈產品產業化項目,1.24億元用于自主可控計算平臺產業化項目,1.25億元用于增資上海凡卓和智能指控終端及平臺建設項目,2.95億元用于償還金融機構債務。
增發新股后不久,凱樂科技即抽調5億元資金臨時補流,超期使用至2018年底。對于超期原因,凱樂科技后來披露的原因為“金融機構回收資金,公司流動資金緊張”。
然而,上述募集資金歸還沒多長時間,大部分資金再次被用于補流。今年1月11日和4月20日,凱樂科技分別使用不超過2.94億元和1.26億元閑置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合計使用不超過4.2億元,使用期限均為12個月。凱樂科技表示,募資補流不會影響募投項目計劃的正常進行。
截至2019年4月18日,上述募資已使用5.72億元,只有償還金融機構債務的2.95億元投入進度為100%,量子通信項目和計算平臺項目投入進度分別為46.24%和60.07%,“增資上海凡卓”項目則沒有披露進度。按照2018年度募資存放與使用報告,報告期末“增資上海凡卓”項目累計投入金額與承諾投入金額的差額為-1.25億元,顯然并未進行投入。
按照計劃,計算平臺項目和“增資上海凡卓”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為2019年6月,量子通信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為2019年12月。
如今剩余募投資金基本被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這些募投項目能否按照預期完成呢?4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凱樂科技董秘辦,但工作人員表示證代不在,不清楚這些問題。
按照2018年度募資存放與使用報告,凱樂科技屢次出現超期或違規使用募集資金,原因系金融機構回收資金,公司流動資金緊張。
2018年報顯示,凱樂科技貨幣資金為14.65億元,較2017年末翻了一倍。不過,貨幣資金看起來充足,但大部分處于資產受限狀態,由于繳納銀行承兌匯票等保證金,2018年末尚有8.05億元貨幣資金受限。另外,凱樂科技還將部分存貨、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等資產作為借款抵押,合計受限12億元;量子通信光電、盛長安、凡卓通訊、江機民科等子公司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也因借款質押受到限制,合計受限投資金額13.12億元。
由此可見,凱樂科技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借款。截至2018年期末,凱樂科技總資產為217億元,負債總額為158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2.70%。
事實上,市場曾多次傳出凱樂科技流動資金緊張的消息,主要原因是凱樂科技收購上海凡卓進入專網通信業務,專網通信產品的元器件硬件為100%外采,但原材料需要以全額付款方式進行采購,所以凱樂科技支付給供應商的預付款往往高于下游客戶的預收款。
2018年報顯示,期末凱樂科技預付款項為121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為55.85%;預收款項為80.48億元,占總資產比例37.03%。
上交所也在2018年5月份對這種商業模式提出過疑問,對此,凱樂科技回復稱,專網通信產品按最終客戶統計軍用占比為100%,由于專網通信產品的特殊性,其主要原材料須向具有一定資質的供應商采購,但合同的主要條款特別是材料價格及結算方式均由公司與供應商協商討論決定。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