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18 14:58:38
近年來,聯想集團在出生和成長的大本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機。5月16日晚間,聯想集團官方微信平臺發布萬字長文,主動重提爭議事件。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表示:“聯想承受太多的負面的聲音了,有些是對的,我們接受,但是有些是無稽之談?!?/p>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編輯|梁梟
5月16日晚間,聯想集團官方微信平臺發布萬字長文《解密那場不存在的聯想5G投票事件》,在創始人柳傳志發起聯想保衛戰后一年后,主動重提爭議事件。
“聯想承受太多的負面的聲音了,有些是對的,我們接受,但是有些是無稽之談……我們應該向大家呈現一個真實的聯想,而不是一個被抹黑、完全歪曲的公司。”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
回歸聯想恰滿兩年,劉軍主導如今已35歲的聯想集團中國區轉型。他坦言,最艱難的是“空中加油”,即一邊要保持業務平穩發展,同時要推進變革。劉軍表示,在本土市場重新打造聯想的競爭力和業務模式,是未來聯想成功的關鍵。
如果常常關注聯想集團的公眾號,或許會發現5月以來評論區變得更熱鬧了——聯想集團開始在公眾號領域正面回應負面評價,評論區的長度有時甚至超過文章的長度。“今年是聯想的品牌亮劍之年。我們的對話工程,就是要更好地去構建內外部關系。”聯想集團在公眾號評論區解釋道。
從民族品牌的代表到因“5G投票”爭議事件負面評價爆發,近年來,聯想集團在出生和成長的大本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機。“當時我們線上的店一開門,好多水軍涌進來破口大罵,‘店小二’一句話回過去,有500條信息罵他,沒有任何道理可講。”聯想集團人士回憶去年今日被全網攻擊的情形時表示。
品牌重建因此成為聯想集團轉型的基石。“第一,改進自己;第二,我們應該給大家呈現一個真實的聯想。”劉軍向《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表示,聯想是中國的名片之一,在世界各地來自中國的產品中,聯想可能是屈指可數的品牌之一。
不同于早年間將精力重點放在全球化,如今聯想集團正著力回歸中國。“聯想一定要回歸中國。”劉軍坦言,過去一直在忙于全球化,而走到一個成功的階段以后,是時候要重新回歸本土市場了,在本土市場重新打造聯想的競爭力和業務模式,是未來聯想成功的關鍵。
如何重新打造業務模式?劉軍舉了一個例子:“聯想現在的業務中60%是To B,40%是To C,我們是家用電腦的普及者,現在也是全球第一。但2017年10月1日之前我們根本不是直接To C的公司,我們是To B再To C的公司,跟客戶是沒有直接聯系的。我們賣出一臺電腦就跟客戶說再見,五年以后換電腦的時候客戶再跟聯想打交道?,F在海外還有很多市場都是這樣,在中國這是完全落后的模式。”
劉軍表示,聯想集團正在進行“以客戶為中心”的轉型,顛覆過去的業務模式,擺脫間接對話,改為與客戶直接對話。“聯想在中國建好模式再發展到全球去,PC就是這么做到世界第一的。”
2017年5月16日,劉軍第二次回歸聯想集團。自畢業加入聯想,劉軍的從業履歷只有聯想集團,被柳傳志稱為具有主人翁意識的聯想人。
“當時接手的時候面臨很大的挑戰,第一大挑戰是聯想的增長(點)在哪里?PC業務在中國市場不是增長的,是緩慢下降的。一個團隊要發展,未來一定要有新的增長(點)才對。”劉軍表示。
最終,劉軍帶領團隊于2017年8月推出“日出東方”戰略,聯想集團則打出“聯想智慧中國”的愿景,二者一脈相承,鎖定了智慧行業。
“聯想中國在戰略轉型里大概規劃了三個跑道,我們都會進入。”劉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第一條跑道是智能物聯產品,智能時代終端設備的競爭已經跨越品類,除了傳統優勢品類外,聯想計劃推出眾多新興智能物聯設備;第二條跑道是智慧行業解決方案,比如教育行業,聯想擁有非常強的客戶關系,可以為客戶提供智能升級服務;第三條跑道是智慧服務,這是聯想重要的轉型方向。
劉軍表示,他最期待第三條跑道,即智慧服務的發展。“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IT架構的重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好服務,未來幾年市場會有大量的服務需求。我拿到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IT服務市場規模會超過PC規模。”
從設備制造商轉型服務商,在外界看來,二者似乎相距甚遠,但劉軍認為,基于聯想在設備方面的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量,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大而強的服務體系。
巨頭轉型并不容易,會受到諸多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劉軍認為,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于自身平衡的風險。
“最大的阻力,或者說最大的難度是要‘空中加油’——一邊保持業務平穩發展,同時推進變革。(二者)有些時候是矛盾的,好比要蓋一個新房,要拆掉舊房子才能蓋新房子。但是我們希望“舊房子”保持不變,同時把新的東西改造出來,比完全停下來把房子拆掉,再重新蓋要難得多。我想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劉軍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