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23 22:31:06
每經記者|潘婷 每經編輯|廖丹
隨著國民保險意識逐步增強,我國財產保險市場規模持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銀保監會發布的《2018年保險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1755.69億元,同比增長11.52%;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0770.08億元,同比增長9.51%。
在互聯網保險浪潮的推動下,涌現出了一批互聯網保險服務平臺。然而,所有保險產品均由保險公司來承接,最終的創新產品的開發也會落地到保險公司。那么,互聯網保險或者中間平臺存在的必要是什么?它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么?與傳統保險企業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近日,在攜保企業險平臺發布會上,有業內人士給出了意見。
目前,大型企業是財險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險企之間的爭奪非常激烈,導致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新興行業市場雖然比較零散碎片,對險企現有展業模式和風控都具有極大的挑戰,但是,中小企業對保險的需求卻在不斷提升。
如何打破行業僵局,深入旅游、戶外、教育等不同領域,洞察各細分行業的風險痛點,為企業用戶提供符合其所屬行業風險特征的保險解決方案,并尋找新的市場契機,是每一家險企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部分互聯網保險服務平臺洞察各細分行業的風險痛點,為企業用戶提供符合其所屬行業風險特征的保險解決方案,而定制符合中小企業規律的保險產品成為新的藍海。
5月22日,慧擇攜保企業險事業部總經理賀建在舉辦的攜保企業險平臺發布會上表示:實際上,保險并不完全是投保和承保這兩個簡單的環節。中間實際上需要有很多的環節來打通用戶和保險產品的距離,最后達成交易。
傳統的保險公司基本是通過線下代理人的反饋,再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做出反應才能最終到達用戶,在這個環節中,用戶體量規模的大小、區域的限制都影響了整體的反饋效率,如果整個市場所有需求都是標準化的統一的,那么這種模式不會存在問題,但是,當市場出現多樣化,需求零散的時候,這種體系就無法適應目前的市場需要。
因此,互聯網保險服務平臺和核心競爭優勢本質上還是在于效率的提升。不同的平臺和公司競爭優勢也不同,有的在于現有流量的把握能力,即獲客效率,有的則是在于產品的設計能力,還有的公司有大量的人脈和渠道通過互聯網來快速變現,還有的公司著眼于為線下代理人賦能提升轉化效率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互聯網服務平臺獨特的競爭力和市場切入角度。
當前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大多存在基礎薄弱、硬件設施不足等問題,抵御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弱,因此亟待完善風險管理方案。“功能+保險產品+服務”是互聯網保險爭奪市場的關鍵要素,圍繞產品和服務,險企能夠在中小企業綜合保障服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