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8 19:00:44
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表示,還是要解決種養環節和加工環節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問題。推行奶業一體化,就是上下游能協調一致地發展,但當前多數的利潤流向了下游加工商。希望能夠進一步鼓勵上下游互相參股的經營模式,同時也要去推進一種合理的價格協商制度。
每經記者|李詩琪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圖片來源:攝圖網
和往常一樣,老趙一大早便來到其所在的牧場,看看奶牛,也看看鮮乳的情況。作為河北廊坊一家中型牧場的場長,老趙最牽掛的就是棚里那4000多頭牛。
過去幾年里,因原料奶行情不好、牧場虧錢,老趙時常愁眉嘆氣。2018年初,他管理的另一家牧場還因經營不善被迫關停。幾千頭奶牛殺的殺、賣的賣,這事曾讓老趙傷心了許久。由于進口原料奶沖擊和環保等方面的壓力,原奶行業曾在過去幾年陷入了一段艱難時光。
但眼下,老趙的心情已經大不相同。“最近奶價一直在漲,牧場終于不虧了。”在和記者交談時,老趙難掩興奮。在他看來,自己終于熬到頭,等來了行情轉折的這一天。
而隨著下游對原奶的需求快速增長,原奶供應緊缺的問題凸顯。近一年來,行業發展慢慢出現了新的跡象:奶價提升、牧場經營者開始掌握話語權,原奶行業的格局也在悄然變化。經歷了行業低迷期時的優勝劣汰,目前能留存的大多是規模和實力占據優勢的牧場。
讓上游原奶供應滿足下游乳企需求成為當務之急,行業上下游的協同被認為是一條必經之路。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表示,產業鏈是一個整體,從飼料到養殖到加工,使全產業鏈平穩、健康、有序地發展,將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回憶起前些年的低迷,老趙依然歷歷在目。據他介紹,其所在的縣城在河北一度以奶牛養殖著名,其中不乏行業中備受關注的幾個明星牧場。2014年,縣里牧場總數曾接近10家,大多是存欄超過5000頭奶牛的中大型牧場。
轉折點出現在2015年前后。由于進口原料奶的價格優勢,一些乳制品加工商紛紛開始使用低價的大包粉,國內原奶逐漸受到“冷落”。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重視也加大了牧場的經營壓力。牛奶賣不上價、養殖成本卻越來越高,原奶行業面臨的問題日益突出。
“算上我們的,整個縣就剩下3個牧場,基本都是經營不起了。”老趙對記者說道。
不少牧場因無力經營而關停,倒奶殺牛的現象在全國多地頻繁上演,多家原奶上市企業如中國圣牧(01432,HK)、原生態牧業(01431,HK)等遭遇業績連續下滑。業內人士一度將這一階段稱為難熬的“奶業寒冬”。
牧場關停的直接后果是奶牛數量明顯減少,這也為此后的“缺奶”埋下重要伏筆。
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提供給記者的數據,2014年至2018年,國內荷斯坦奶牛(即黑白花牛)的存欄數已經連續五年下降,2018年已不足700萬頭。
而與低迷的原奶行業形成對比,乳制品加工企業在過去幾年卻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期。中國奶業協會會長李德發在第十屆中國奶業大會公布的數據表明,全國乳制品產量在2018年已經高達2687.1萬噸,提升速度十分顯著。
產業鏈發展不對稱的后果慢慢顯現,原奶供應緊缺隨即成為奶價上漲的直接導火索。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自去年7月以來,國內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迅速上行,在今年2月時逼近每公斤3.65元的價格最高點。
記者在走訪調研時發現,“缺牛、缺奶”成為許多牧場經營者的共同感觸。不僅如此,一些下游乳企甚至還為此展開了一輪搶奶行動,有牧場更是冒著違約的風險,將牛奶賣給了出價更高的下游企業。
光明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明牧業)市場渠道部總監龔詣表示,進口原料奶的數量雖然也在提升,但由于其價格提升,整體增長并不明顯。原奶出現了明顯的供需不平衡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奶價上漲成為必然。而如果供應的缺口沒有補上,奶價在未來依舊有上漲的空間。
河北省張家口市某奶牛養殖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詩琪 攝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輪奶價上漲過程中,牧場經營者和下游乳企的話語權也發生了改變。
老趙告訴記者,奶價低迷的時候,牧場方面一度十分被動。原奶價格由買方做主,下游乳企收奶不足而導致原奶賣不出去的現象十分常見。“每個月賣多少錢都是下游說了算。有時候他們把奶收走,我們甚至不知道賣價是多少,都是閉著眼睛賣。”老趙說道。
這一說法得到了多位業內人士的印證。袁運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奶牛養殖環節和乳制品加工環節利益分配不均衡,或者說話語權的失衡曾在過去幾年體現得比較明顯。本應該是相互扶持的兩個產業,但在利益博弈過程中,下游占據了主動,定價都是下游說了算。
但隨著原奶供需矛盾的改變,上游奶企開始掌握定價上的強勢地位。
一位南方地區的牧場經營者表示,如果還按照以前的定價模式,很多養牛人真的沒有辦法再生存了,大家也意識到了這點,要保這個行業還有牛奶可賣,那價格就應該更加市場化。
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說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原奶行業對鮮奶幾乎沒有定價權,下游給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但是現在,“養牛人”開始掌握一些話語權了。
另一方面,在原奶行業遭遇困境的時期,大浪淘沙般的市場環境也促成了行業的一次洗牌。京鵬環宇畜牧的總經理助理呂佳嶸對此分析稱,能渡過難關、維持發展的大多為經營實力較強、奶源質量較高的牧場,達不到收奶標準的一些小散戶日漸被行業淘汰。
根據中國奶業協會日前在第十屆中國奶業大會上公布的數據,我國的生乳質量安全水平在近年來大幅提升,生乳蛋白水平平均為3.2%以上、乳脂肪3.8%以上,菌落總數和體細胞數持續下降,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此外,乳制品的監督抽檢合格率連續三年在99%以上。
對于這一現象,龔詣表示,行情低迷的時候,奶農不停地把自己的質量提升上去,以更多地符合下游乳企的要求。原來一些牧場的生乳距離最高標準可能還差一點,通過養牛人的努力,把奶的品質提上去了。
過去一年里,原奶行業的市場變化和格局調整無疑讓“養牛人”等到了希望。而隨著政府層面的重視程度加強,原奶行業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迎來更深刻的改變。
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奶業振興和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國內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的目標。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對奶業振興再次提出了“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升級改造中小奶牛養殖場”等相關要求。
短期來看,上游企業進一步解決下游乳企的原奶需求成為當務之急。正如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所言,養牛這個行業,不是說今天把牧場建好,把牛引進來,明天就有奶,它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對這個行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全行業可能會達到一個很精準的平衡,即上下游都能同步、合理、有計劃地增長。
而就長期來看,上下游的利益協同仍然是整個行業共同的期許。袁運生對此表示:“相對于很多奶業發達國家,我們目前還是有很多不足。”產業鏈是一個整體,從飼料到養殖到加工,利益如何分配,如何達到全產業鏈平穩、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近年來,從國家到各省份不斷出臺各類政策,推進原奶行業健康發展。而政策的出臺關鍵在于落實,行業要有一個振興的心態。
他進一步分析稱,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種養環節和加工環節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推行奶業一體化,就是上下游能協調一致地發展,但當前多數的利潤流向了下游加工商。希望能夠進一步鼓勵上下游互相參股的經營模式,同時也要去推進一種合理的價格協商制度。(實習生尹蘭靖對本文亦有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