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5 19:16:17
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創投募資規模已同比下降接近50%,一些機構早已開始了全員募資計劃擴展融資渠道,但收效甚微。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本著代客理財的初衷,這兩年的創投機構募資可謂難守初心,要么傍上大客戶去履約資本增益之外的訴求,要么就只能等在中小投資人堆里靜待政策開春,然而這些路似乎都走得不太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獲悉,2019年的創投募資規模已同比下降接近50%,基金數量更是增長緩慢,一些機構早已開始了全員募資計劃擴展融資渠道,但收效甚微,甚至還遇到來自金主的刁難以及未來可供退出渠道的新挑戰。
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開展后期業務的前提,對其不同于證券投資基金的募集方式,采用承諾出資而非一口氣把份額全買下來,本就已經給投資人以極大的資金周轉靈活度,然而現實卻是——很多投資機構沒錢了。
清科研究中心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2019上半年,創業投資機構基金募集的情況不容樂觀,整個VC市場募資893.27億元、同比下降49.6%。與此同時,基金數量也較歷史同期下降43.8%,僅為241只,部分還未募集完成。
有投資界人士向每經記者表示,在實際的籌資活動過程中,基金的募集設有相應的時間期限,如認購截止日的設定一般會限制在3次以內。“不過對很多基金來講,即使宣布份額認購截止,大部分的產品距離預期募集規模還是相差甚遠。”
記者好奇時下的投資人結構,向業內人士詢問具體出錢的是誰,出錢的意愿如何?反饋的聲音令人意外——即多數創投機構希望國企事業單位、政府引導基金出資,公司為了尋覓多種籌資渠道,甚至不惜全員出動,投前投中投后都要以募資作為第一目標。
國內某中型創投機構的合伙人小王(化名)向記者闡述了一些募資背后的心酸,這或許已經成為當前股權投資界、機構圈的共性困擾。他告訴記者,目前非一線基金很難像前幾年一樣找到充足的錢。
這里面他提到一個“金主”,稱把國有企業和政府引導基金的錢當是救命稻草,然而,規模大的國資并不是那么好拿,有時候卻面臨著除保值增值壓力以外的其他附加條件。比如他們公司經手的某二線城市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項目,預計規模2個億的殼還剩一半資金缺口,小王本是干投研出身,亦為公司合伙人之一,卻跑起腿來干公關的事情。
不過,政府出資的意愿不僅來自政府資金是否充裕,還要兼顧政府出資基本都要投回本地的要求,因為大部分政府出資的比例和回報都是有要求的。但他遇上了難纏的主,“張嘴就要兩倍的返投”。他說,年初就有在跟對方接觸,“本來按照頂格限制,我們是想拿到他們30%的投資額,這樣就可以化解6000萬的募資壓力,但兩倍的返投就近乎1.2億,其他LP的錢也是要求我們透明出處的,我們也難搞。”
記者后來了解到,當地政府給出的兩倍返投要求是作為出資前提來商定的,因為當地希望建設一個省級工業園區,如果機構答應定向投資再往下繼續。但據小王透露,實際包工干活蓋房的成本不高,難的是“省級”這塊招牌。
事實上,在目前的股權投資基金實操過程中,首輪募集資金一般會快速投資于已就緒的投資項目,因此,小王深知這份合同如果訂立是要以政府招商引資效果作為前提的。“如果這塊資質沒有幫他們辦下來,后期再向他們發繳納通知,十有八九會落空。”他表示,在承諾出資后,基金出資人會在基金投資期內根據GP的出資通知書分批繳納資本金,直至累計的實際出資金額達到承諾出資總額為止,“但不見得都有門路,很多頭部機構都沒這種能耐,何況中小機構更難”。所以,即便是全員募資的當下,有效的募資來源當屬國資,但類似的刁鉆要求比比皆是,最終只能不合作。
事實上,出于地方招商引資的需求,政府實際上也會與機構充分溝通,但在打破剛兌的現實情形下,產業資本不僅僅要發揮引導作用,也是謀求區域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前提,因此類似的LP要求機構募資與盤活本地經濟雙贏。
但從逐利的角度來看,創投機構追加投資收益時徒增風險的買賣自然不會多干,可是基于目前的募資環境,多數機構硬著頭皮也要向大金主試驗一下。因為在構建多元化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過程中,科創板似乎是他們嘗試退出的“近道”。
不過隨著近半個月的行情演繹,《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二級市場、一級市場的投資反饋中獲悉,僅從技術上來看,即便首批企業上市,富有股性和套利彈性的標的并不普遍,且機構資金大有扶持樣板標的之意,這其實也給一級股權投資的實際退出埋下了隱患。
有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最近一個月內,A股IPO的進程再次放緩。Wind統計顯示,進入7月,除首批25家科創板企業上市帶動第四周新股發行數量躍至29家外,其余自然周內的IPO數量均未超過3家。該人士坦言,即便機構資金是科創板的主力軍,但這不妨礙市場繼續有跟風炒作之嫌。
“目前開設科創板賬戶進行投資的合格投資人首先要開通融券許可,這為市場進行雙向操作提供了先決條件。”不過她進一步強調,以目前單日40%極限波動空間來說,必須是那些彈性較大的標的才有雙向套利的必要,“但要形成快進快出的同時兼顧多空兩頭,其實也需要流動性極其充裕。”她表示,想要帶動個股形成彈性空間,目前資本更多是在培育市場品牌,畢竟把所有股票都打成股性十足的標的不太現實,因此“不排除原先擬打新的部分資本轉而去博技術短線。到底能在拉扯的過程中有多少收益需要時間,消耗的也是金錢”。
由此可知,業內目前對于科創板題材的炒作已經開始分化,打新或許不是唯一的策略,中長期的多空博弈或已開始醞釀。但是,這也給之后上市的企業走勢帶來估值上的更多不確定性。上述券商人士分析稱,如果構建中長期多空博弈的策略在機構間形成共識,則勢必在市場上會出現榜樣個股,資金也會先于他們坐莊,“海投是不會發生的,因為那樣就又回到了原點”。
可見,二級市場資本對科創板題材的布局也在朝向個別公司進行培育和扶持。有種聲音認為,倘若新上市企業缺乏資金長期的關注,或者是一些業績在短期仍未改善的初創企業沒有在上市后得到資本的熱捧,本就缺乏估值評價體系的科創題材股票將在后期發展中進一步承壓。
當然,即便股價沒有太多長進,只要不破發,多數投資機構的成本是能夠收回的。不過記者此前曾統計發現,以科創板開市第一周的情況來看,機構投資收益呈現出兩極分化態勢,部分機構的投資期限靠后、涉及成本較高,與早期布局的PE/VC在回報率上相差近6倍。
因此,如果未來二級市場上的機構投資人策略發生改變,對股權投資的實際退出效果有一定影響。前述投資界人士坦言,目前的募資困境會加重基金管理配置的負擔,僅以當前基金公司依靠前期和投后管理費用的支撐體系,最后分到投資經理的錢可能只占到管理費用的20%左右,“且今年并購市場又很活躍,但實際算下來不過1倍收益,幾乎是干了讓公司回購股份的買賣。如果未來科創板這塊所謂的IPO通道再見不到真金白銀,股權投資的傳統打法或將發生趨勢性的失效現象,募資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創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