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3 12:48:28
今年喬曉玲在向兩會提出的建議中,多條涉及便利店行業,其中包括發揮便利店在社區養老中的作用;鼓勵便利店積極參與供餐方面的相關標準的制訂;將便利店納入城市應急保障企業單位范圍。
每經記者|陳克遠 每經編輯|王麗娜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各行各業遭受重創,但在危難時期,也有一些商業形態經受住了考驗,便利店行業便是如此。
對于便利店行業來說,疫情沖擊的影響同樣存在,甚至個別品牌因此遭遇生存危機,但從行業整體表現來看,憑借體量小、分布廣、經營靈活、貼近社區等特點,便利店這一業態,也表現出其在特殊時期服務民生的獨特優勢和巨大價值。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喬曉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疫情期間,便利店在滿足小區居民生活所需方面的貢獻巨大,這也是她今年重點關注便利店行業的原因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喬曉玲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作為食品科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喬曉玲在今年提交的兩會建議中,涉及食品安全標準建設、肉類產業“十四五”規劃、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而除此之外,在事關老百姓民生保障的建議方面,呼吁發揮更多便利店的民生保障作用亦是她今年提議的重點。
據了解,今年喬曉玲在向兩會提出的建議中,多條涉及便利店行業。其中包括發揮便利店在社區養老中的作用;鼓勵便利店積極參與供餐方面的相關標準的制訂;將便利店納入城市應急保障企業單位范圍。
為何如此關注便利店?喬曉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年來我國的便利店行業發展迅速,同時政府也對這一業態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支持。包括商務部也提出,當前我國擁有13萬家連鎖便利店,看著很多,但是數量還是不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今后仍將繼續推動便利店連鎖化發展。
同時,喬曉玲表示,此次疫情期間,很多零售企業和服務企業遭受重創,便利店雖然同樣如此,但卻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尤其可以看到,很多便利店門店在堅持24小時營業的同時,其實為滿足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因此,喬曉玲稱,她在今年的兩會建議中,提出的其中一條就是,建議將便利店納入城市應急保障企業單位范圍。
“疫情期間,社區逐漸成為居民采購的中心,便利店作為離居民最近的商業形態,支撐了全國千萬個小區的生活所需。”為此,她建議,國家應參照國家儲備物資的模式出臺相應評審、評價及管理等標準,將符合標準的便利店納入應急保障體系,為城市應對各類危機增設一道“安全閥”。
此外,喬曉玲還表示,在她今年的兩會建議中,還提到了應當發揮便利店在社區養老中的作用。在她看來,盡管許多人認為便利店主要服務對象是白領,但其實居家老人的吃飯難題也可以通過便利店這一載體得以解決。
“一方面便利店如毛細血管般深入社區,不需老人遠足,另一方面便利店的熱餐及便當食品安全有保障。”喬曉玲稱,便利店貼近社區、分布廣的特點更便于服務老年群體。同時,當前很多便利店提供的中餐餐食也符合老年人群的用餐需要。因此她認為,在助力社區養老方面,便利店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
當然,對于當前老年群體到便利店消費較少的行業現狀,喬曉玲也有所感知。對此,喬曉玲表示,“為什么大家感覺老年人可能去便利店消費的不多,這可能是價格因素導致的。一些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在消費上可能會有顧慮。”
也正因如此,喬曉玲在此次兩會建議中提出,應通過向退休人員發放便利店消費券的形式,打消中老年人對價格的敏感,引導培育消費習慣。
盡管喬曉玲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食品科學,但這其實已不是她在兩會建議中首次提及便利店。
2019年參加兩會時,喬曉玲就提出,新零售便利店企業對便民生活更有著積極作用。這是當時喬曉玲通過走訪一線進行市場調研后得出的結論,而當時她調研的企業是便利蜂。
時隔一年后,再看便利店行業的發展,喬曉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便利店行業發展很快,但其實透過表象也能看到一些問題,如在供應管理、與數字化的結合上,如果不能保持創新,或者說做得不到位,就會遇到一些經營困難的問題。但這其實也正說明了,便利店企業的發展,需要在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在管理的先進性和技術應用上,不斷挖掘,不斷創新。
同時,喬曉玲提出,她在市場調研中注意到,當前部分連鎖化便利店品牌在數字化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方面有著突出特點,在一方面值得行業借鑒的同時,也有望在未來的社會民生保障中釋放更大潛力。
喬曉玲以便利蜂舉例告訴記者,在去年的調研中,便利蜂給她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其通過數字化實現的鮮食產品溯源。
對于熟知食品在流通過程中所存在痛點的喬曉玲來說,她認為,便利蜂通過溯源技術,可以查詢食品流通信息,不僅可以提升食品的質量安全,對于提高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也有很大幫助。
也正因如此,在調研過便利蜂之后,喬曉玲所在的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后續也與便利蜂展開了一系列交流,主要就圍繞在餐食保鮮技術、食品安全體系建設、以及供應鏈管理及創新等方面。
在此基礎上,喬曉玲在今年的兩會建議中也提出,應鼓勵便利店積極參與供餐方面的相關標準的制訂。
喬曉玲認為,很多連鎖化經營的便利店往往在供貨商標準、質量體系認證、管理流程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并能做到通過數字系統精確了解食品信息,這是值得更多食品相關行業借鑒的地方。
“便民企業特別需要食品加工技術的創新和完善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規范等相關標準。”喬曉玲表示。
但喬曉玲也提出,便利店行業自身的標準同樣有需要完善之處。她進一步表示,便利店行業的供餐形式與傳統餐飲業供餐形式有著明顯的區別,不同于后者的現制現售,前者的鮮食更多是一個半成品加熱的過程,這會對食品的品質、貨架期有更嚴格的要求和限制。同時,便利店鮮食食品的保存、制作、運輸工作,對于企業來說也有著更大的挑戰。因此,完善便利店行業的供餐標準和質量安全體系也十分重要。
“便利店的供餐標準和餐飲行業的供餐標準不是一個安全體系,需要建立新的標準。”喬曉玲表示,一個行業好的發展,首先要有高標準的管理和限制,而這需要企業牽頭進行案例積累,因此應當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中來,尤其是行業中的頭部企業更應積極參與,這樣才能成為便利店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下去的保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