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觀察

          每經網首頁 > 商業觀察 > 正文

          陜西最嚴“限塑令”之下:塑料廠買可降解材料概念股,但不買材料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7 22:09:38

          每經記者|任鋼    每經實習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師安鵬

          8月,陜西版“限塑令”如期出臺。

          其中,到2020年底,西安市(含西咸新區)建成區的商場等多類場景,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最為引人關注。

          規定嚴厲,紅線明確,也因此,很多媒體愿意在“限塑令”之前加個“史上最嚴”的前綴,甚至索性把“限塑令”稱為“禁塑令”。

          但粉巷財經(ID:nbdfxcj)走訪發現,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場上下游的反饋并不一致,比如上游生產可降解材料的廠家早已聞風而動,主動到陜西推廣產品,但原來經銷聚乙烯、聚丙烯材料的商家卻還在觀望;

          生產一次性塑料袋的廠家,雖然已經買了可降解材料聚乳酸概念股,但自己工廠并沒有改造生產線的準備

          倒是下游消費品市場,保持歡迎,“環保肯定好嘛”。 

          替代品廠家主動推銷

          老魏干塑料這行十幾年了,從最開始在塑料廠做設計,到如今自己開塑料包裝廠,他時刻洞悉這一行的變化。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他知道行業開始起了一些變化。

          “年初看到的消息,后面一直在觀望,現在也沒有具體的執行標準,可降解的材料也很多,到底做到哪種程度,沒有標準。”老魏告訴粉巷財經。

          根據公開資料,生物降解材料包括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和PHA(聚羥基烷酸酯)等,是可降解材料重要類別。因其具有與普通塑料相近的性能,以及可降解性好和安全性高的優勢,在歐美國家應用范圍較廣。

          其中,由于聚乳酸具有良好的抗拉強度及延展性,加上價格相對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較低,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受關注的原材料之一,被認為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在廣東、浙江等地,聚乳酸已經到了一貨難求的地步,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主要概念股均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

          老魏也因此買了某支可降解材料概念股的股票,但卻并不打算升級設備使用可降解原材料。 


          圖片來源〡每經記者 任鋼 攝

          “昨天還有人給我打電話,推銷他們的可降解材料”,老魏展示了此前某A股可降解材料企業營銷人員發給他的微信:

          我們公司XX科技,是一家專業做原料的A股上市公司,全降解料目前年產能60000噸(國內最大),計劃年底擴產到12萬噸。

          “我主要考慮成本太高,推廣很困難”,老魏說,現在聚乙烯價格每噸在7000-8000元之間,如果用可降解材料,每噸要四五萬元,“這還不算其他成本”。

          所以老魏打算繼續觀望一陣,看看市場的動向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同在西安生產一次性餐具的王經理也表達了類似看法,“后期如果大家都換成這個料,我們肯定也要做成可降解,要跟著國家規定去走,要不就被這個行業淘汰了。但目前來看,成本太高。”

          以聚乳酸為例,據粉巷財經咨詢,目前市場上報價最便宜為4萬元/噸,且暫時無貨。

          啟信寶大數據顯示,目前全陜西在業的塑料制品制造企業超過3000家,其中西安有1072家,占到三分之一。

          在西安的塑料制品制造企業中,個體工商戶有626家,占比接近60%。

          所以老魏也表達了他的另一重擔憂,這些個體戶生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多流向了非商超的普通市場,未來監管需要加大力度。 

          傳統塑化市場暫無影響

          位于西安西郊的塑料化工市場,聚集著數十家塑料制品廠的上游產品經銷商,每天約有1-2千噸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化工原料從這里運出,銷往本地及周邊省份。

          這里是西北最大的塑料化工市場,他們銷售的晶瑩剔透的細小顆粒,最終都變成了塑料購物袋、塑料餐盒、塑料吸管以及其他塑料制品……

          陜西剛剛出臺的“限塑令”,還沒有在這個塑料化工市場引起較大的波動。一位聚乙烯原料供應商告訴粉巷財經:“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消息了,還都在觀望,謹慎操作”。

          以價格和銷量來看,除了生產口罩用的聚丙烯價格在年初有過“大起大落”之外,聚乙烯的價格和銷量并沒有大的變化。

          原材料經銷商多認為,“限塑”是大勢所趨,但替代品成本高昂,普通市民短期內可能無法承擔。“打個比方,要是買個1塊錢饅頭,可降解的袋子成本可能就1塊2”。

          圖片來源〡每經記者 淡忠奎 攝

          不過,這并不影響可降解材料廠家洶涌而來,目前已經有人上門展示和推銷。 

          “這個廠家已經研究多年,通過了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鑒定,(其生產的)塑料袋自然環境下50天即可完全降解”,從業20多年的李經理,展示了寧夏同行留下的可降解塑料袋樣品。

          這種袋子表面更光滑,質量相對于同尺寸塑料袋更重。

          根據李經理的經驗,西安的一次性塑料袋消費量巨大,“陜西做塑料袋的廠家很多,僅西安市塑料袋的銷量一年就在5000噸左右,市場每天進貨就有上百噸。”他以西安規模較大的一家一次性塑料制品廠為例,“一天就能用12噸料,是供應超市的。”

          一家專營聚丙烯的國企工作人員亦表示:“陜西做一次性飯盒的廠家特別多,當地還有不少小廠(小作坊)”,主要從他們這進貨。

          目前市場上暫無商家銷售可降解材料,也無進貨打算,“現在也沒有一個標準。”

          有的商家根據前幾年經驗,考慮多做一點聚乙烯的存貨;有的商家稱,還要看接下來的執行力度。

          李經理說,“現在規定2.5絲(絲,傳統塑料袋厚度單位,1毫米=100絲)以下的不讓做,但市場上用的最多的恰恰是1.5絲左右的,主要是便宜。” 

          執行還需全產業鏈聯動

          比較意外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端給出了積極反饋。

          商超方面,華潤萬家陜西分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粉巷財經,“今年各地政府提出年底前實現商超停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政策后,我司已在積極準備中,將在年底前實現塑料袋的替代,上市符合國家標準的可全生物降解物料。”

          消費者方面,隨機訪談的幾位消費者對政策都表示支持,“畢竟環保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關鍵是后續會如何執行,讓不少人有些擔憂。

          《華商報》曾在去年6月做過一篇報道——《“限塑令”實施11年了西安仍在大量使用塑料袋》,從標題就能判斷出大概,人們使用塑料袋的情況并沒有因為此前的“限塑令”有太大改變。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曾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但實際上,無論是在大型商超還是農貿市場,塑料袋使用仍很普遍,特別是在農貿市場,塑料袋基本都是免費。

          主要原因還是,“從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看,塑料袋成本低、用起來方便,大家還是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上游,如何推廣可降解材料,如何讓廠家使用可降解材料。

          比如,李經理他們反復提到的成本就很關鍵,這需要科研力量的持續投入,也需要資本予以支持,那么在成本降下來之前,是否可以考慮給率先升級設備,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廠家補貼;

          比如,老魏說到的標準問題,用哪些材料,降解到什么程度,企業如何檢測,對于違法違規的打擊等等,還需要相關配套文件予以細化。

          環保并非搞不搞得好的問題,而是舍不舍得投入的問題,只要科研、行業、政府、個人全鏈條聯動起來,白色污染的治理想必能“塑戰塑決”。


          本文來自粉巷財經公眾號原創文章,歡迎關注!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8月,陜西版“限塑令”如期出臺。 其中,到2020年底,西安市(含西咸新區)建成區的商場等多類場景,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最為引人關注。 規定嚴厲,紅線明確,也因此,很多媒體愿意在“限塑令”之前加個“史上最嚴”的前綴,甚至索性把“限塑令”稱為“禁塑令”。 但粉巷財經(ID:nbdfxcj)走訪發現,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場上下游的反饋并不一致,比如上游生產可降解材料的廠家早已聞風而動,主動到陜西推廣產品,但原來經銷聚乙烯、聚丙烯材料的商家卻還在觀望; 生產一次性塑料袋的廠家,雖然已經買了可降解材料聚乳酸概念股,但自己工廠并沒有改造生產線的準備; 倒是下游消費品市場,保持歡迎,“環保肯定好嘛”。 替代品廠家主動推銷 老魏干塑料這行十幾年了,從最開始在塑料廠做設計,到如今自己開塑料包裝廠,他時刻洞悉這一行的變化。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他知道行業開始起了一些變化。 “年初看到的消息,后面一直在觀望,現在也沒有具體的執行標準,可降解的材料也很多,到底做到哪種程度,沒有標準。”老魏告訴粉巷財經。 根據公開資料,生物降解材料包括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和PHA(聚羥基烷酸酯)等,是可降解材料重要類別。因其具有與普通塑料相近的性能,以及可降解性好和安全性高的優勢,在歐美國家應用范圍較廣。 其中,由于聚乳酸具有良好的抗拉強度及延展性,加上價格相對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較低,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受關注的原材料之一,被認為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在廣東、浙江等地,聚乳酸已經到了一貨難求的地步,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主要概念股均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 老魏也因此買了某支可降解材料概念股的股票,但卻并不打算升級設備使用可降解原材料。 圖片來源〡每經記者任鋼攝 “昨天還有人給我打電話,推銷他們的可降解材料”,老魏展示了此前某A股可降解材料企業營銷人員發給他的微信: 我們公司XX科技,是一家專業做原料的A股上市公司,全降解料目前年產能60000噸(國內最大),計劃年底擴產到12萬噸。 “我主要考慮成本太高,推廣很困難”,老魏說,現在聚乙烯價格每噸在7000-8000元之間,如果用可降解材料,每噸要四五萬元,“這還不算其他成本”。 所以老魏打算繼續觀望一陣,看看市場的動向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同在西安生產一次性餐具的王經理也表達了類似看法,“后期如果大家都換成這個料,我們肯定也要做成可降解,要跟著國家規定去走,要不就被這個行業淘汰了。但目前來看,成本太高。” 以聚乳酸為例,據粉巷財經咨詢,目前市場上報價最便宜為4萬元/噸,且暫時無貨。 啟信寶大數據顯示,目前全陜西在業的塑料制品制造企業超過3000家,其中西安有1072家,占到三分之一。 在西安的塑料制品制造企業中,個體工商戶有626家,占比接近60%。 所以老魏也表達了他的另一重擔憂,這些個體戶生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多流向了非商超的普通市場,未來監管需要加大力度。 傳統塑化市場暫無影響 位于西安西郊的塑料化工市場,聚集著數十家塑料制品廠的上游產品經銷商,每天約有1-2千噸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化工原料從這里運出,銷往本地及周邊省份。 這里是西北最大的塑料化工市場,他們銷售的晶瑩剔透的細小顆粒,最終都變成了塑料購物袋、塑料餐盒、塑料吸管以及其他塑料制品…… 陜西剛剛出臺的“限塑令”,還沒有在這個塑料化工市場引起較大的波動。一位聚乙烯原料供應商告訴粉巷財經:“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消息了,還都在觀望,謹慎操作”。 以價格和銷量來看,除了生產口罩用的聚丙烯價格在年初有過“大起大落”之外,聚乙烯的價格和銷量并沒有大的變化。 原材料經銷商多認為,“限塑”是大勢所趨,但替代品成本高昂,普通市民短期內可能無法承擔。“打個比方,要是買個1塊錢饅頭,可降解的袋子成本可能就1塊2”。 圖片來源〡每經記者淡忠奎攝 不過,這并不影響可降解材料廠家洶涌而來,目前已經有人上門展示和推銷。 “這個廠家已經研究多年,通過了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鑒定,(其生產的)塑料袋自然環境下50天即可完全降解”,從業20多年的李經理,展示了寧夏同行留下的可降解塑料袋樣品。 這種袋子表面更光滑,質量相對于同尺寸塑料袋更重。 根據李經理的經驗,西安的一次性塑料袋消費量巨大,“陜西做塑料袋的廠家很多,僅西安市塑料袋的銷量一年就在5000噸左右,市場每天進貨就有上百噸。”他以西安規模較大的一家一次性塑料制品廠為例,“一天就能用12噸料,是供應超市的。” 一家專營聚丙烯的國企工作人員亦表示:“陜西做一次性飯盒的廠家特別多,當地還有不少小廠(小作坊)”,主要從他們這進貨。 目前市場上暫無商家銷售可降解材料,也無進貨打算,“現在也沒有一個標準。” 有的商家根據前幾年經驗,考慮多做一點聚乙烯的存貨;有的商家稱,還要看接下來的執行力度。 李經理說,“現在規定2.5絲(絲,傳統塑料袋厚度單位,1毫米=100絲)以下的不讓做,但市場上用的最多的恰恰是1.5絲左右的,主要是便宜。” 執行還需全產業鏈聯動 比較意外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端給出了積極反饋。 商超方面,華潤萬家陜西分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粉巷財經,“今年各地政府提出年底前實現商超停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政策后,我司已在積極準備中,將在年底前實現塑料袋的替代,上市符合國家標準的可全生物降解物料。” 消費者方面,隨機訪談的幾位消費者對政策都表示支持,“畢竟環保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關鍵是后續會如何執行,讓不少人有些擔憂。 《華商報》曾在去年6月做過一篇報道——《“限塑令”實施11年了西安仍在大量使用塑料袋》,從標題就能判斷出大概,人們使用塑料袋的情況并沒有因為此前的“限塑令”有太大改變。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曾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但實際上,無論是在大型商超還是農貿市場,塑料袋使用仍很普遍,特別是在農貿市場,塑料袋基本都是免費。 主要原因還是,“從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看,塑料袋成本低、用起來方便,大家還是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上游,如何推廣可降解材料,如何讓廠家使用可降解材料。 比如,李經理他們反復提到的成本就很關鍵,這需要科研力量的持續投入,也需要資本予以支持,那么在成本降下來之前,是否可以考慮給率先升級設備,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廠家補貼; 比如,老魏說到的標準問題,用哪些材料,降解到什么程度,企業如何檢測,對于違法違規的打擊等等,還需要相關配套文件予以細化。 環保并非搞不搞得好的問題,而是舍不舍得投入的問題,只要科研、行業、政府、個人全鏈條聯動起來,白色污染的治理想必能“塑戰塑決”。 ------------------------------- 本文來自粉巷財經公眾號原創文章,歡迎關注!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伊人成人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一区自拍偷拍 | 亚洲精品影院在线网页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