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3 12:53:48
每經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劉艷美 盧祥勇
近期,“部分芯片項目爛尾”問題連續引發有關部門關注和回應。
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表示,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發展原則,加強對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建設服務和指導,有序引導和規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秩序,做好規劃布局。
兩天后,工信部再次回應稱,將優化完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環境,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的健康發展。
伴隨著實現“芯片自由”的期望,當下,從政府、市場到企業,各地“造芯”熱情不斷高漲,許多城市都開始積極籌謀。
10月22日,備受關注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掛牌。根據官方披露的消息,這所學校不是由教育部或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舉辦,而是由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要而建。雖然名為“大學”,但其并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更像是一個銜接高校和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開放平臺”。
對此,《新華日報》撰文指出,解決產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南京這次要“挑大擔”。那么,為什么是南京?
圖片來源:南京江北新區
南京的底氣
在全國數千億元集成電路產值中,長三角占據半壁江山;而長三角有一半的產值,來自于江蘇。
公開數據顯示,作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一大省,江蘇2019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2000億元,今年上半年為871.29億元,繼續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長,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具體到城市,省會南京在省內并不占優勢,在產業基礎上比不過兄弟城市——無錫和蘇州。
芯思想研究院今年6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顯示,長三角有上海、無錫、合肥、南京、蘇州5個城市上榜。前十強中,南京排在長三角第4位、全國第9位。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南京集成電路產業近年增勢迅猛,并順勢提出打造“芯片之城”。
南京大舉布局集成電路產業,始于2016年的一個重要契機。
彼時,作為工信部認定的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南京已在軟件產業做到國內首屈一指,正處于謀劃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
這年7月,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臺積電在南京江北新區投資建設新廠,預定投資總額達30億美元。在媒體解讀中,這筆臺積電當時最大的項目投資,為南京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以此為契機,南京借力前期積累的產業優勢,迅速切入與軟件產業鏈緊密相連的集成電路等新興領域。
臺積電園區 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最新數據顯示,南京江北新區已集聚集成電路企業近 400 家,產值將近 500 億元。從“產業空白之地”到形成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制造等完備產業鏈,南京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就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南京集成電路產值位列全國前十,增幅達52.14%全國最高。
這一年,南京出臺“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地標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出推動集成電路產業資源和創新要素向南京集聚,打造“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人才的制約
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
今年6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人員規模在51.19萬人左右,預計到2022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這意味著,全國將有20多萬集成電路人才缺口。
具體到南京,調查顯示,南京集成電路人才需求居全國第七,每年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達2萬人。隨著集成電路產業迅速崛起,資金大量涌入,企業數量激增,人才緊缺問題更加突顯。
“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常被問到,能幫企業招多少人?”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副總經理呂會軍就曾透露。
為此,南京在上述“行動計劃”中專門提出“人才三招”,即引進拔尖人才、留住中高端人才、培養緊缺適用型人才。
圖片來源:攝圖網
早在2016年,江北新區就借鑒硅谷、深圳等地成功經驗,投資打造全國首個涵蓋全方位產業要素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ICisC。其中,人才培養正是該平臺四大服務功能之一。
一年之后,江北新區建成7000平方米人才實訓基地,與企業合作,頻繁開展“集成電路設計高級研修班”等各類人才培訓。
2019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一號文”明確,要圍繞產業地標,探索建設產業協同創新學院,加強學科交叉和人才培養。
當年6月,江北新區出臺集成電路“定制版”人才新政,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集成電路人才試驗區”,設立50億元專項基金,招攬、獎勵集成電路專業人才,大手筆引進人才。
同年11月,全國首個集成電路產業協同創新學院成立。根據要求,這所學院將瞄準集成電路產業高端領域和企業發展迫切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計劃3年內培養1000名高端化國際創新人才、50名創業型領軍人才、5000名工程應用型緊缺人才。
截至今年5月,學院已上線23門課程,注冊學員近2000人。不難發現,從產業協同創新學院前期試水,到如今名頭更響亮的全國首個集成電路大學,南京有備而來。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年,南京要集聚集成電路產業高端人才團隊20個以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整體規模達6萬人以上。
辦學的方向
在22日的揭牌儀式上,ICisC主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時龍興被聘為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校長。
此前的9月25日,時龍興在公開活動中披露南京要建立國內首個集成電路大學的消息,一時引發熱議。
根據時龍興的說法,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是一所應運而生的IC大學,為滿足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以及多樣性而建立。所有學科將圍繞集成電路技術而設計,專注做好"小而精"的芯片制造工作。此外,該大學將會和華為海思、中芯國際等企業廣泛合作。
公開報道顯示,學校以實訓帶教為主,目標是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產業人才。學生來源于高校已具備基本專業知識的學生、跨學科的有志于從事集成電路相關工作的學生以及企業初級職員等;師資則來源于企業資深工程師、國內外行業專家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高校老師。
圖片來源:南京江北新區
“南京要是能把這事辦成,那不僅是為集成電路產業界立下大功,也將為其它行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做示范?!痹陔娮涌萍即髮W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黃樂天看來,“這種探索值得期待。”
不過,從網友反應來看,圍繞“中國芯片研發的最大問題是人才短缺嗎”“我們到底缺哪類人才”“辦個‘大學’有用嗎”等問題,依然存在諸多爭議。
“本末倒置,中國根本不缺集成電路的人才,缺的是高薪職位?!?/span>
“最重要的是我們得先有那么多的就業崗位和可觀的薪資,先把產業發展的像互聯網BAT那樣,不然就是空中樓閣。”
“微電子學課程都是天花板級別的難度,十年磨一劍,生源不行,學不懂,再怎么也沒用。像這樣只能培養一批車間的操作工?!?/span>
有觀點認為,南京這所學校偏向實踐性人才培養,或許能夠緩解應用型人才上的缺口,但“集成電路的發展,關鍵卡在高端人才上”。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汪玉曾分析,集成電路高端人才決定了是否能夠對未來先進技術進行開發,“有沒有可能卡別人的脖子,做到不可替代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急迫”的問題。
記者|程曉玲?編輯|劉艷美 盧祥勇?王嘉琦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