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一條山溝兩座村 一“去”一“留”兩相照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01 12:58:45

          ◎阿壩大山深處,兩座隔空相望的村莊,離開還是留下?

          每經記者|梁梟  文多    每經編輯|宋思艱 湯輝    

          如果不是今天看到這段文字,你也許一輩子都不知道,世間有一條蒲溪溝。

          這條藏在龍門山斷裂帶里的山溝,水自雪山來,兩側都是嶙峋大山。

          東邊山坡上,一條不容錯車的道路,通向山頂蒲溪村。這里,是羌族姑娘韓代瓊的家鄉。

          西邊山坡上,是一條護欄老被塌方沖斷的小道,通向山頂奎寨村。這里,是藏族媳婦兒嚴初斯滿的婆家。

          在她們兩人之前,兩座村子的人早已在海拔2500米的山上,隔空相望了數百年。

          不過,2017年,蒲溪村的人眺望溝對面時,就看不到奎寨村里有村民了。

           

           

          畢棚溝旁的“九倒拐”

          2016年,理縣首屆羊角花節在早已出名的畢棚溝景區召開。那一年,從國道的岔路口到景區停車場的10公里路,在節假日可以堵得一動不動。

          相比熱鬧的畢棚溝,數十公里外的蒲溪村默默無名。

          高半山上的蒲溪村。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文多 攝

          在這座靜悄悄的村子里,羌族姑娘韓代瓊這年19歲,正是從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時候。

          說話很溫柔的她,學的是刺繡,這本來也是韓代瓊的愛好,“和我性格有關,那時候比較內向”。

          這是一個就業面并不廣闊的專業,如果在招聘APP上搜索,連一個社招職位都很難找到。

          最終,她選擇了在酒店里打工,薪水不多,每月到手不過2000多元。姑娘的爸爸也一樣在外打工,畢竟蒲溪村的條件“太苦了”,韓代瓊和父輩們,大多都走上國道,奔向城市打工。村子里,那時候只有她媽媽務農,種水果和土豆。但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韓代瓊說媽媽種的東西,有時候一整年也就能賣出去幾百元。

          因此,一家人的年收入,當時在4.5萬元上下。

          這樣的年收入,如果家里的窗戶玻璃壞了,找人來換一塊新的也不是問題。但在蒲溪村,這樣簡單的事情也很困難——“九倒拐”(四川方言,意指彎道多)的山路,顛簸的路面,讓人下山買一塊玻璃也充滿波折。

          蒲溪村對面的奎寨村,上下山的路也差不多,甚至有的地方更窄。

          蜿蜒狹窄的山路

          嚴初斯滿,是嫁到奎寨這個羌族村里的藏家媳婦兒。2021年1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第一次問起她名字時,她先報了自己丈夫的名字,然后才是自己。

          2016年,大兒子和丈夫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務農的她和還在讀書的小兒子。

          那時候,10公里外的理縣縣城對她來說都太遠了,運氣好,小半天時間可以到,運氣不好,一天也走不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有任何一場大雨,都可能讓脆弱的山體向下垮塌,阻斷那條下山的路。

          這樣的地質隱患,就是奎寨村后來從蒲溪村村民視野里“消失”的原因。

          航拍蒲溪溝

          從高半山到“車水馬龍”

          回憶還住在蒲溪溝里的日子時,奎寨村村支書祁水明說:那時幾乎每年都會遇到塌方,組織村民轉移,是家常便飯。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理縣印發了“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計劃”的相關文件。

          2017年,39戶奎寨村人隨之離開了高半山。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其中30戶村民(110人)搬到了理縣縣城旁邊,縣城和安置點最近處不到1公里,而且就在雜谷腦河邊。

          和老村的遺世獨立相比,這里算得上“車水馬龍”——河谷另一側便是著名的G317國道。村民們都住進了4層的小洋樓,這些小洋樓顯然是經過了統一修葺,層高和外墻的粉刷風格整齊劃一。

          村民走了,但奎寨老村的地并沒有閑著。村支部書記祁水明介紹說,村里的土地都流轉了出去,外面的老板過來開辦了養豬場。

          2020年12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奎寨村(現為奎寨組)安置點后,祁水明很熱情地邀請記者去他家作客。家里的電視上正放著動畫片,小孩子盯著電視屏大聲哭鬧著,沙發上的媽媽不停哄他。

          安置點的街道上,一些村民圍著火盆聊天,其中有一些是回來過年的村民。相比起來,如今的奎寨村舊址冷清得很,只有一位外地老板開的養豬場。

          2020年1月,奎寨村舊址,一間已無人居住的舊屋。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文多 攝

          祁水明介紹說,從老村搬下來后,村民們不再務農,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打工人、小樓房……他們如今的生活方式,已經和縣城的人沒有太大區別了。

          在奎寨村搬離蒲溪溝的2017年,留下來的蒲溪村也在發生變化。

          理縣的電商經驗豐富。2015年,這里就獲批成為商務部第二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16年時,全縣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4.07億元——要知道,2017年時當地的GDP還只有24.56億元。那一年,在一篇媒體報道中,蒲溪村還被形容為“理縣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9年,又一個擁有電商營銷頭腦的人,來到了蒲溪村。

          一去一留,都只是開始

          樂山人王倩俐是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2019年下派蒲溪村的扶貧干部。

          “我們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在對面孟屯河谷開民宿,附近的浮云牧場更是網紅民宿,但蒲溪村不行。這個路太惱火(四川方言,指麻煩、情況不佳)了,每年夏天遇到地質災害都要斷。因為路不好,也沒法開發民宿……”王倩俐說道。

          自然條件限制了蒲溪發展的邊界。但也正是因為由于交通閉塞,純羌族聚居村的蒲溪村,也保留了以羌繡為代表的傳統羌族人文景觀。

          當地人閑下來就會開始刺繡。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耆 攝

          2019年,在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的幫助下,王倩俐在蒲溪鄉搞起了羌繡工坊。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村子里的年輕女性,基本就不會羌繡了。“我們的繡娘年齡都在40歲以上”,但王倩俐一直想物色一個年輕的繡娘,做羌繡傳承人。

          在你心中,繡娘是什么樣子?

          2020年,那場疫情,讓羌族姑娘韓代瓊沒有再外出打工。這時距她從刺繡專業畢業已經4年,4年里,這個姑娘漂泊在成都、米亞羅,始終是一個旅游業打工人。

          2021年1月24日,記者采訪她時,韓代瓊專門回家換上了五顏六色的羌族傳統服飾。

          現在,村上會給她提供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月薪1650元(包吃住)。每周,她都會去蒲溪鄉上專門的場館刺繡。繡出一件作品,讓她充滿成就感,而且,她的專業終于和工作對口了。

          雖然鄉上的羌繡還沒有打開銷路,但記者看到,鄉上的羌繡產品很豐富,一些產品的配色也比較有時代感。24日那天,王倩俐還帶著另一位繡娘演練了直播賣貨。

          從“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到消滅絕對貧困的2020年。5年之后,韓代瓊走上了一條不曾設想的人生道路——告別打工,重拾初心。

          2021年,“十四五”新篇章開啟。蒲溪村的韓代瓊,也會因為羌繡開啟人生的新篇章嗎?說起未來,韓代瓊遲疑片刻,隨即又堅定地向記者表示,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她自己也有一顆想去努力的心。

          24日離開時,記者還去見了嚴初斯滿。現在,她在理縣一家小有名氣的民宿打工,見到記者時正忙著擺餐桌。在民宿上班的她,收入比之前務農要高了一些。最讓她感到欣喜的,是家離縣城近了,現在,她也開始了“兩點一線”的城鄉生活。

          這便是蒲溪溝里一去一留兩座村的故事。未來,他們也許還有更精彩的故事:

          在扶貧干部王倩俐不斷迸發的創意助力下,留守蒲溪溝的蒲溪村正借助網絡,用更多方式建設新農村。

          擺脫了道路限制的奎寨村,也有新的計劃。祁水明說,他們以后準備搞民宿增加收入。他設想,未來能在雜谷腦河上建一座新橋,方便客人來來往往。

          延伸閱讀:圖集|在蒲溪的天空下:兩個羌族古村的留守與新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如果不是今天看到這段文字,你也許一輩子都不知道,世間有一條蒲溪溝。 這條藏在龍門山斷裂帶里的山溝,水自雪山來,兩側都是嶙峋大山。 東邊山坡上,一條不容錯車的道路,通向山頂蒲溪村。這里,是羌族姑娘韓代瓊的家鄉。 西邊山坡上,是一條護欄老被塌方沖斷的小道,通向山頂奎寨村。這里,是藏族媳婦兒嚴初斯滿的婆家。 在她們兩人之前,兩座村子的人早已在海拔2500米的山上,隔空相望了數百年。 不過,2017年,蒲溪村的人眺望溝對面時,就看不到奎寨村里有村民了。 畢棚溝旁的“九倒拐” 2016年,理縣首屆羊角花節在早已出名的畢棚溝景區召開。那一年,從國道的岔路口到景區停車場的10公里路,在節假日可以堵得一動不動。 相比熱鬧的畢棚溝,數十公里外的蒲溪村默默無名。 高半山上的蒲溪村。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文多攝 在這座靜悄悄的村子里,羌族姑娘韓代瓊這年19歲,正是從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時候。 說話很溫柔的她,學的是刺繡,這本來也是韓代瓊的愛好,“和我性格有關,那時候比較內向”。 這是一個就業面并不廣闊的專業,如果在招聘APP上搜索,連一個社招職位都很難找到。 最終,她選擇了在酒店里打工,薪水不多,每月到手不過2000多元。姑娘的爸爸也一樣在外打工,畢竟蒲溪村的條件“太苦了”,韓代瓊和父輩們,大多都走上國道,奔向城市打工。村子里,那時候只有她媽媽務農,種水果和土豆。但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韓代瓊說媽媽種的東西,有時候一整年也就能賣出去幾百元。 因此,一家人的年收入,當時在4.5萬元上下。 這樣的年收入,如果家里的窗戶玻璃壞了,找人來換一塊新的也不是問題。但在蒲溪村,這樣簡單的事情也很困難——“九倒拐”(四川方言,意指彎道多)的山路,顛簸的路面,讓人下山買一塊玻璃也充滿波折。 蒲溪村對面的奎寨村,上下山的路也差不多,甚至有的地方更窄。 蜿蜒狹窄的山路 嚴初斯滿,是嫁到奎寨這個羌族村里的藏家媳婦兒。2021年1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第一次問起她名字時,她先報了自己丈夫的名字,然后才是自己。 2016年,大兒子和丈夫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務農的她和還在讀書的小兒子。 那時候,10公里外的理縣縣城對她來說都太遠了,運氣好,小半天時間可以到,運氣不好,一天也走不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有任何一場大雨,都可能讓脆弱的山體向下垮塌,阻斷那條下山的路。 這樣的地質隱患,就是奎寨村后來從蒲溪村村民視野里“消失”的原因。 航拍蒲溪溝 從高半山到“車水馬龍” 回憶還住在蒲溪溝里的日子時,奎寨村村支書祁水明說:那時幾乎每年都會遇到塌方,組織村民轉移,是家常便飯。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理縣印發了“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計劃”的相關文件。 2017年,39戶奎寨村人隨之離開了高半山。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其中30戶村民(110人)搬到了理縣縣城旁邊,縣城和安置點最近處不到1公里,而且就在雜谷腦河邊。 和老村的遺世獨立相比,這里算得上“車水馬龍”——河谷另一側便是著名的G317國道。村民們都住進了4層的小洋樓,這些小洋樓顯然是經過了統一修葺,層高和外墻的粉刷風格整齊劃一。 村民走了,但奎寨老村的地并沒有閑著。村支部書記祁水明介紹說,村里的土地都流轉了出去,外面的老板過來開辦了養豬場。 2020年12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奎寨村(現為奎寨組)安置點后,祁水明很熱情地邀請記者去他家作客。家里的電視上正放著動畫片,小孩子盯著電視屏大聲哭鬧著,沙發上的媽媽不停哄他。 安置點的街道上,一些村民圍著火盆聊天,其中有一些是回來過年的村民。相比起來,如今的奎寨村舊址冷清得很,只有一位外地老板開的養豬場。 2020年1月,奎寨村舊址,一間已無人居住的舊屋。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文多攝 祁水明介紹說,從老村搬下來后,村民們不再務農,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打工人、小樓房……他們如今的生活方式,已經和縣城的人沒有太大區別了。 在奎寨村搬離蒲溪溝的2017年,留下來的蒲溪村也在發生變化。 理縣的電商經驗豐富。2015年,這里就獲批成為商務部第二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16年時,全縣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4.07億元——要知道,2017年時當地的GDP還只有24.56億元。那一年,在一篇媒體報道中,蒲溪村還被形容為“理縣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9年,又一個擁有電商營銷頭腦的人,來到了蒲溪村。 一去一留,都只是開始 樂山人王倩俐是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2019年下派蒲溪村的扶貧干部。 “我們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在對面孟屯河谷開民宿,附近的浮云牧場更是網紅民宿,但蒲溪村不行。這個路太惱火(四川方言,指麻煩、情況不佳)了,每年夏天遇到地質災害都要斷。因為路不好,也沒法開發民宿……”王倩俐說道。 自然條件限制了蒲溪發展的邊界。但也正是因為由于交通閉塞,純羌族聚居村的蒲溪村,也保留了以羌繡為代表的傳統羌族人文景觀。 當地人閑下來就會開始刺繡。圖片來源:每經記者黃耆攝 2019年,在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的幫助下,王倩俐在蒲溪鄉搞起了羌繡工坊。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村子里的年輕女性,基本就不會羌繡了。“我們的繡娘年齡都在40歲以上”,但王倩俐一直想物色一個年輕的繡娘,做羌繡傳承人。 在你心中,繡娘是什么樣子? 2020年,那場疫情,讓羌族姑娘韓代瓊沒有再外出打工。這時距她從刺繡專業畢業已經4年,4年里,這個姑娘漂泊在成都、米亞羅,始終是一個旅游業打工人。 2021年1月24日,記者采訪她時,韓代瓊專門回家換上了五顏六色的羌族傳統服飾。 現在,村上會給她提供了一個公益性崗位,月薪1650元(包吃住)。每周,她都會去蒲溪鄉上專門的場館刺繡。繡出一件作品,讓她充滿成就感,而且,她的專業終于和工作對口了。 雖然鄉上的羌繡還沒有打開銷路,但記者看到,鄉上的羌繡產品很豐富,一些產品的配色也比較有時代感。24日那天,王倩俐還帶著另一位繡娘演練了直播賣貨。 從“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到消滅絕對貧困的2020年。5年之后,韓代瓊走上了一條不曾設想的人生道路——告別打工,重拾初心。 2021年,“十四五”新篇章開啟。蒲溪村的韓代瓊,也會因為羌繡開啟人生的新篇章嗎?說起未來,韓代瓊遲疑片刻,隨即又堅定地向記者表示,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她自己也有一顆想去努力的心。 24日離開時,記者還去見了嚴初斯滿。現在,她在理縣一家小有名氣的民宿打工,見到記者時正忙著擺餐桌。在民宿上班的她,收入比之前務農要高了一些。最讓她感到欣喜的,是家離縣城近了,現在,她也開始了“兩點一線”的城鄉生活。 這便是蒲溪溝里一去一留兩座村的故事。未來,他們也許還有更精彩的故事: 在扶貧干部王倩俐不斷迸發的創意助力下,留守蒲溪溝的蒲溪村正借助網絡,用更多方式建設新農村。 擺脫了道路限制的奎寨村,也有新的計劃。祁水明說,他們以后準備搞民宿增加收入。他設想,未來能在雜谷腦河上建一座新橋,方便客人來來往往。 延伸閱讀:圖集|在蒲溪的天空下:兩個羌族古村的留守與新生
          扶貧 電商 直播 民宿 羌繡 鄉村振興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5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超清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99 | 三级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首页国产 |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 亚洲综合自拍一区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