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5 13:39:09
◎中集安瑞科公告稱,兩家合資公司分別為一家高壓儲氫瓶合資企業,從事Ⅲ型和Ⅳ型儲氫瓶的生產和儲運解決方案;一家為供氫系統合資企業,從事供氫系統的生產,將負責合資公司產品的對外銷售和營銷工作。
◎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19)》,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5%;到2050年,中國氫能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
每經記者|劉玲 每經編輯|梁梟
3月2日晚,中集安瑞科(3899,HK)宣布與Hexagon Purus AS(合斯康)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兩家合資公司,計劃設立年產能約為10萬個儲氫瓶的生產線。
中集安瑞科副總經理楊葆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合資公司將通過升級現有的生產設施來打造Ⅲ型儲氫瓶的產能,Ⅲ型瓶產品預計將于2021年產生收入貢獻,而Ⅳ型儲氫瓶的生產設施建設預計最早將于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
據勢銀咨詢估算,2030年中國儲氫瓶市場規模可達200億元。不過,該領域展開技術研發的企業也不斷在增多,競爭愈發激烈。不僅如此,包括儲存與輸送設施在內的氫能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現有方式的儲運成本和碳排放對運輸距離、供應量較為敏感,“儲運難”一直是行業發展瓶頸。
資料顯示,中集安瑞科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06年開始開展氫能業務,產品覆蓋高壓管束運氫車、液氫儲罐、加氫機等相關設備。
而合斯康是挪威Hexagon Composites ASA旗下的獨立上市子公司,擁有較為領先的Ⅳ型儲氫瓶的研發、設計與制造技術,在Ⅳ型瓶的制造以及其在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其車載Ⅳ型瓶運用于歐洲的多種車型。
中集安瑞科公告稱,兩家合資公司分別為一家高壓儲氫瓶合資企業,從事Ⅲ型和Ⅳ型儲氫瓶的生產和儲運解決方案;一家為供氫系統合資企業,從事供氫系統的生產,將負責合資公司產品的對外銷售和營銷工作。
目前國內主流的車載儲氫技術——高壓氣態儲氫,其容器按種類可分為:純鋼制金屬瓶(Ⅰ型)、鋼制內膽纖維纏繞瓶(Ⅱ型)、鋁內膽纖維纏繞瓶(Ⅲ型)及塑料內膽纖維纏繞瓶(Ⅳ型)4個類型。Ⅰ型、Ⅱ型儲氫密度低、安全性能差,難以滿足車載儲氫密度要求。
而憑借提高安全性、減輕重量、提高質量儲氫密度等優勢,Ⅲ型瓶、Ⅳ型瓶的車載應用已經較為廣泛。相較Ⅲ型瓶,Ⅳ型瓶的塑料內膽完全顛覆了原有氣瓶技術,憑借優異的抗氫脆腐蝕性、更輕的質量、更低的成本及更高的質量儲氫密度與循環壽命,成為引領國際氫能汽車高壓儲氫容器發展方向的“新寵”。
不過,由于標準法規推進難、技術工藝攻克難,長時間以來,我國Ⅳ型瓶發展相對緩慢,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而量產的國家僅有日本、韓國、美國與挪威等。來自挪威的合斯康在Ⅳ型瓶方面有著較深厚的技術積累。
“中集安瑞科與合斯康合作成立氫能合資公司,目的便是將世界領先的Ⅳ型高壓車載儲氫瓶技術引入中國,進行國產化批量生產。”中集安瑞科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楊曉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楊葆英向記者透露,合資公司計劃建立年產能約為10萬個儲氫瓶的生產線,將通過升級現有的生產設施來打造Ⅲ型儲氫瓶的產能,Ⅲ型瓶產品預計將于2021年產生收入貢獻,而Ⅳ型儲氫瓶的生產設施建設預計最早將于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
近年來,中國氫燃料電池車市場開始走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中國更有望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氫燃料電池車市場。
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19)》,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5%;到2050年,中國氫能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
另據勢銀咨詢估算,未來10年中國儲氫瓶市場將以47.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5年燃料電池車保有量將達10萬輛,儲氫瓶市場規模可達39.2億元;2030年燃料電池車保有量將達100萬輛,儲氫瓶市場規模可達200億元。
有工程師曾指出,在相同的設計準則下,Ⅳ型瓶容量可能要比Ⅲ型瓶多10%,以重容比來說,Ⅳ型瓶的儲氫密度會更有優勢。再對比生產成本,Ⅳ型儲氫瓶的成本要比III型瓶的成本低,更具有市場優勢。未來Ⅳ型儲氫瓶肯定會取代Ⅲ型瓶。
隨著業內對Ⅳ型瓶愈發認可,入局這一領域展開技術研發的企業也不斷增多,試圖瓜分這塊200億的“大蛋糕”。
例如,*ST京城(600860,SH)在2020年3月公告稱,擬募集資金用于“四型瓶智能化數控生產線建設項目”“氫能產品研發項目”,分別擬投入資金5200萬元和2728.5萬元。同年5月,龍蟠科技(603906,SH)董事長石俊峰稱,旗下公司南京精工新材料制定的70MPa車用Ⅳ型儲氫瓶企業標準已制定實施,相關生產線建設項目已通過政府立項。
此外,亞普股份(603013,SH)、億華通-U(688339,SH)、富瑞特裝(300228,SZ)、中材科技(002080,SZ)等上市公司都涉足高壓儲氫瓶領域,并都在為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做沖刺準備。
2020年4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首次在法律層面將氫能確定為一種能源,氫能的能源地位在頂層設計中得到確認。預測顯示,到2050年,氫能將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占比10%,對應用量在1億噸左右。
實際上,我國擁有豐富的氫源基礎,制氫技術可支撐氫能中遠期發展,但包括儲存與輸送設施在內的氫能基礎設施發展滯后,且現有方式的儲運成本和碳排放對運輸距離、供應量較為敏感,“儲運難”一直是行業發展瓶頸。
從技術成熟度來看,高壓氣態儲氫最為常用,即通過高壓將氫氣壓縮到一個耐高壓的容器里,與之對應的運輸方式為長管拖車和管道兩種,但是這種方式的儲氫量較低。而低溫液體的方式,雖然可以解決長距離、大規模運輸難題,但是將氣態的氫變為液態的氫,每液化1千克氫氣將消耗4~10千瓦時電量,在現有條件下轉化成本偏高。
對此,楊葆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氫能儲運問題實際上需要產業鏈上的公司一起努力解決,我們的長管拖車需要增加效率,(還有)加氫站上的吸取率、壓力等級等,都需要共同努力提高。
“從長管拖車上來講,我們(中集安瑞科)會從20兆帕到30兆帕、到52兆帕去做研發,按照國家的推進速度去做研發。另外,壓縮機的壓力能力和標準都要相應提高,通過整個行業共同努力,把成本降低。”楊葆英表示。
除了上述儲運成本的問題,氫能產業重要的基礎設施——加氫站建設的瓶頸問題也由來已久。
楊葆英告訴記者,雖然目前政府鼓勵加氫站的建設,但加氫站畢竟是一個比較大的基礎設施,要真正落地的確有很多難題。第一,是土地問題,加氫站要求的是商業出讓地,土地還需要進行規劃,是加氫站還是加氫混合站,抑或是氣氫混合站等;第二,對于加氫站,各地的驗收標準都不同,會涉及到很多部門,目前沒有統一的審批流程和專門的審批部門;第三,加氫站的投資周期長、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高。
針對加氫站建設的瓶頸,楊曉虎表示,在新一輪的實施規劃里,國家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圍繞幾個主要的示范城市,產業鏈上下游通力合作,形成戰略同盟、戰略示范,有氣源的、有解決方案的、也有終端應用的,形成一個產業鏈,在嘗試布局一些示范點。“我們相信在這些示范城市逐步打通的過程中,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政策也會打通,條件一旦打通,未來這個產業是具備快速復制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的。”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