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19 09:17:42
每經評論員 余蕊均
自7月20日南京疫情暴發以來,全國48個城市出現多點散發疫情。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表示,要力爭在8月底前把當前疫情控制住,盡快讓社會生活恢復到正常狀態。
目前,全國中高風險地區已由本輪疫情初期的200余個降至110個(截至8月18日17時),成都、長沙、上海等地陸續恢復全市“低風險”狀態。不過,作為本輪疫情“重災區”,江蘇揚州仍有多個中高風險地區。
8月17日,揚州再度升級管控,對邗江區、廣陵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科技新城、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所有封控管理小區全面加強封控管理,小區居民“足不出樓棟”,村民“足不出自然村”,平房區居民“足不出巷”。在此之前,揚州每日新增報告病例已持續下降,社區傳播鏈得到有效阻斷。
要想早日打贏這場疫情“殲滅戰”,就必須“從嚴、從緊、從細、從實”筑牢防線。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不得已之舉。
回頭來看中國城市與德爾塔的“正面交鋒”,本輪疫情皆因德爾塔變異株而起,根據現有國內外科學研究和疫情防控實踐,德爾塔并未導致新冠病毒生物學特性發生顛覆性改變,若各地、各關口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堅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疫情是可控的。
截至目前,南京、揚州、鄭州、廣州、張家界、商丘等地的超過80名黨政干部,因疫情防控不力已被問責。及時追責當然是必要的,只是這種處理總是“后置”的。與病毒賽跑,應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守好家門城門國門。這就有賴于常態化防控體系的健全,只有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和常態化防控水平,才能確保全國疫情防控大局整體穩定。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從“德爾塔”到“拉姆達”,新冠病毒頻繁變異,我國疫情防線頻受沖擊。在此背景下,病毒常態化侵入一座城市恐難以完全避免。每一個志在開放、有意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城市都應做好準備,因時因勢地從制度機制上完善防控體系,以不斷適應病毒變異帶來的挑戰。
筆者認為,首先應全面加強口岸城市的常態化防控能力建設,儲備專業防控能力,如若入境口岸“失守”,也有足夠的能力科學處置、精準防控,把疫情控制在一地一域,避免外溢。同時,還應對各地疫情防控的有益探索和問題短板進行梳理、形成經驗,及時指導重點城市及其他地區查漏補缺,動態迭代防控政策,避免重蹈覆轍。
自去年4月全國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以來,各地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打法”。事實證明,越是分工明確、精準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和工作體系,越能為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因此,面對疫情防控這場“持久戰”,各地既要看當下,更應謀長遠,思考如何從根本上健全常態化防控體系,如何從制度設計上杜絕因松懈麻痹可能出現的漏洞,從而更好地統籌推進“當下治”與“長久立”,共同捍衛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