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7 10:28:21
每經實習編輯|李澤東
據新華社9月16日報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6日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嚴格執行電視劇片酬管理規定,堅決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加強電視劇創作生產正面引導,堅決抵制流量至上、“飯圈”亂象、“耽改”之風等泛娛樂化現象。
當日舉行的貫徹落實文娛領域綜合治理部署、推動電視劇事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廣電總局副局長朱詠雷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防微杜漸,堅決抵制文娛領域不良現象的滲透侵蝕;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堅決抵制畸形審美;規范電視劇市場秩序,堅決抵制資本不良牟利;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強化行業自律,樹立崇德尚藝的良好風氣,堅決抵制違法失德藝人。
圖片來源:光明網
8月26日,《光明日報》第2版刊發評論文章:警惕耽改劇把大眾審美帶入歧途。
評論稱,本質上,耽改劇表現的是“圈地自萌”的亞文化。但是隨著個別作品越來越火爆,耽改劇創作者越來越不甘于“自萌”。尤其是在資本逐利的商業邏輯下,為了利益最大化,制作方不僅增加投資升級創作,在營銷上更是通過捆綁主角大炒“男男CP”,占據社交平臺話題排行榜,實際上已經將耽改劇流量化、商業化,擾亂了網絡環境和秩序。
如放任其發展,必然會對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產生沖擊,將大眾審美帶入歧途,導致“三觀跟著五官走”。
首當其沖的就是作為耽改劇最主要受眾群體的青少年。耽改劇盛行,無疑會讓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關鍵塑造期的青少年產生困惑和迷失。
次生災害是耽改劇跟風創作容易引發功利心態,導致行業創作審美旨趣的偏移。耽改劇的出圈讓主演迅速名利雙收,于是有不少演員對出演耽改劇趨之若鶩。有了走流量明星的捷徑,不愿意沉下心來磨煉演技,更不愿踏踏實實去體驗生活。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光明日報報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