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2 10:04:15
每經評論員 朱萬平
時隔兩年多,江蘇揚瑞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揚瑞新材)再度上會,但結局依然是被否。令市場大跌眼鏡的是,公司兩次被否的原因竟然出奇地一致。2019年時揚瑞新材遭證監會發審委否決時所暴露的5個問題,幾乎一個沒改,也成為公司IPO又一次折戟沉沙的原因所在。
比如,2019年7月被否時,發審委便明確問及公司第一大客戶和重要股東奧瑞金的相關問題,包括揚瑞新材實控人陳勇的企業與奧瑞金及原龍投資(奧瑞金控股股東)發生的大額資金拆借、商品銷售以及資產出售等事項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公允性。此次被否,監管也關注了幾乎同樣的問題。
揚瑞新材為何如此頭鐵,在問題沒有整改的情況下,強行闖關IPO?仔細想來不過投機二字。
筆者注意到,揚瑞新材前次被否是在2019年,那是國內IPO頗為嚴格的一年,不少公司IPO遭否。Wind資訊顯示,整個2019年A股共有203家公司IPO上市,融資額約2530億元。而從去年開始,國內IPO市場環境較為寬松。最近兩年,A股無論是IPO公司數量還是融資金額均連續創下歷史新高。2020年及2021年以來(截至12月17日),A股分別有437家和504家公司成功IPO,融資額分別達到4805億元和5526億元。
在國內IPO迎來寬松窗口期的背景下,揚瑞新材“舊病”未消急于再度闖關IPO,其動機便不難猜測了,無非是希望借助寬松的IPO市場環境蒙混過關。然而,揚瑞新材顯然低估了監管的定力,即使市場環境寬松了,公司若有問題,監管也不會讓其“帶病上市”。
筆者以為,一家公司IPO能否成功,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自身資質,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公司與其將希望寄托于“魚目混珠”、耍小聰明上,不如老老實實對照監管指出的問題,一一進行整改,將問題盡可能地解決在IPO之前。即使整改要花費較長時間,拖慢了公司的上市進程,但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是值得的。
否則縱然投機得逞,成功在A股市場獲得融資,但在公司內部治理不完善,“舊病”未除的情況下,也將“虛不受補”,最多吃個水飽,最終利益受損的只能是公司全體股東。在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的高壓狀態下,公司高層和相關責任人甚至可能因此受到法律制裁。
其次,對于中介機構而言,客戶急于抓住IPO窗口期卻在自身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沖關IPO,中介機構不應成為“幫兇”,而要始終堅守底線思維,嚴守把關責任,積極履職盡責,不該放的絕對不能放。此次揚瑞新材“帶病”闖關IPO,相關中介機構顯然沒有盡到相應義務,弄出如此笑話,實在難辭其咎。
最后,監管機構應繼續堅定不移地履行審核把關職責,對有重大問題的IPO公司堅決不能放行。在保持IPO常態化發行的同時,持續完善IPO全流程全鏈條的監管監督機制,壓實壓嚴中介機構責任,對未履行盡職盡責審核義務的中介機構,也應做到絕不姑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