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06 22:21:35
◎文章指出,2021年,受極度寬松政策、產業鏈供應鏈紊亂、能源供應緊張等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全球低通脹環境發生明顯改變,一些經濟體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通脹”現象。
◎文章分析認為,2022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上下游價格走勢更趨協調。展望全年,外生的疫情沖擊可能逐步減弱,價格運行有望更多取決于經濟內生因素。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圖片來源:新華社
2月6日,春節假期最后一天,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文章,引發市場普遍關注。
這篇名為《中國經濟深度看 | 我國物價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 保供穩價護航經濟行穩致遠》的文章指出,2021年,受極度寬松政策、產業鏈供應鏈紊亂、能源供應緊張等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全球低通脹環境發生明顯改變,一些經濟體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通脹”現象。
面對輸入性通脹壓力和世紀疫情沖擊,國家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價格監測預警,多措并舉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全年我國物價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順利實現預期目標,有力保障了經濟行穩致遠。
該文章還介紹,綜合研判,2022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預計CPI延續溫和上漲態勢,PPI漲幅可能逐步回落,上下游價格走勢更趨協調。
剛剛過去的2021年,“通脹”一直是全球市場高度關注的一大熱點。面對明顯的通脹壓力,我國是如何應對的?2021年的物價整體運行態勢如何?
對此,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這篇文章分析指出,2021年我國物價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順利實現預期目標。同時,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8.1%,CPI上漲0.9%,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的優化組合。
具體來看,居民消費價格(CPI)前低后穩,全年溫和上漲。2021年,1、2月份CPI同比下降,3月份由降轉漲,此后波動上行,11月份達到年內高點2.3%,12月份回落至1.5%,全年平均上漲0.9%,漲幅比上年回落1.6個百分點,順利實現預期目標。
而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方面,該文章分析稱,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沖高回落,全年由降轉漲。
2021年,受全球經濟復蘇、流動性泛濫、供給瓶頸、極端天氣等周期性、結構性、階段性因素疊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明顯上漲,部分品種價格創歷史新高,原油、煤炭、鐵礦石、鋼材、銅、鋁全年平均價格上漲35%~80%。
受此影響,PPI從1月份0.3%快速上行至10月份年內高點13.5%,隨著國家保供穩價政策措施效果顯現,11、12月份分別回落至12.9%和10.3%,全年平均由上年下降1.8%轉為上漲8.1%。
文章強調,面對全球通脹壓力高企,我國以負責任的態度成為全球物價“穩定器”,在穩定國內物價的同時,為平衡國際市場供求、穩定全球價格水平作出了中國貢獻,充分彰顯大國擔當。
一方面,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常態化疫情防控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生產秩序穩定、經濟韌性較強,有力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運行,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
另一方面,我國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促進了物價在合理區間運行。
特別是針對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果斷出手,及時采取供需雙向調節、加強市場監管、做好預期管理等措施,打出保供穩價的政策組合拳,堅決遏制價格不合理上漲,為穩定全球價格貢獻積極力量。隨著保供穩價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國內煤炭、鐵礦石、鋼材等價格明顯下跌,帶動國際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落。
對于2022年物價形勢,這篇文章分析認為,2022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上下游價格走勢更趨協調。
文章指出,展望2022年,外生的疫情沖擊可能逐步減弱,價格運行有望更多取決于經濟內生因素。
從國際看,全球高通脹可能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但隨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供需缺口趨于收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大幅上漲動能不足,通脹壓力有望邊際減弱。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裕,糧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煤炭、油氣等基礎能源保障有力,有效應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能力顯著增強。
綜合研判,2022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預計CPI延續溫和上漲態勢,PPI漲幅可能逐步回落,上下游價格走勢更趨協調。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的方針之下,國內供給逐步修復,煤炭價格回調,水泥、化工等高耗能工業品價格普遍回落。
李超認為,目前海外通脹仍在大幅走高,而我國通脹壓力已開始回落,不會成為貨幣政策掣肘,央行或采取“降息+寬信用”的政策組合,其中,降息目的是降成本,寬信用目的是穩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