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應對超募問題 還是要靠市場化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29 22:22:15

          每經評論員 胥帥

          有媒體整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3月29日,注冊制下存在超募資金的企業達到317家,超募總金額為2080億元。據統計,2019年存在超募資金的5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三年過去了,已足額使用超募資金的企業僅15家,占比不到三成;5家企業超募資金全部閑置,用于銀行理財;已經使用超募資金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都將資金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36家)或“償還銀行貸款”(2家)。另一個不是超募的上市公司工業富聯,近日因為擬以不超過476億元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被股民詬病不已。

          IPO注冊制的大趨勢之下,IPO超募現象又被關注。僅看表面現象,這似乎是歷史的一種循環。超募往往和IPO高發行價、高市盈率有關,2013年到2014年,“三高”發行曾被視作一種非理性狂熱。比如奧賽康,發行市盈率67倍。當時監管層為了遏制“三高”發行,才推出了23倍市盈率發行機制。盡管這種機制解決了“三高”發行,但計劃定價卻導致部分實體企業募資“吃不飽”現象。由此引爆再融資市場,一級半市場融資類似于一種定價補償。

          IPO發行股本有上限,超募由高發行價而生。超募企業主要集中在最近兩年比較熱門的光伏、芯片、生物醫藥領域。這和十年前有些類似,當時超募企業集中在創業板上市的生物醫藥等熱門領域。

          由此看來,超募不是公司的錯,而是定價產生過程中的一種估值偏好。盡管十年過去,A股市場生態發生了極大變化,但超募反映的定價邏輯是一致的。在筆者看來,IPO注冊制趨勢將導致新股IPO更加市場化定價,超募是無法避免的現象,沒必要過多苛責。

          超出生產邊界資本的產生有估值因素,也有因IPO申報所耗時間而出現周期錯配的因素。

          按照當下的IPO申報流程,從申報到受理,再到問詢,再到上會稿以及后面的注冊稿,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甚至更久。即便已經過會,但募投計劃還是數個月前制定的。這就容易出現募投計劃和產業周期的生產錯配。

          當企業在產業周期初始制定擴張計劃,直到周期高景氣度行將結束時或者周期拐點才過會成功。時移世易,周期初始因高估值被看好而有超募。但周期末梢,企業會在募投資金使用上審慎遲疑。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上市的種豬企業,因豬周期拐點出現,所以不少選擇將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IPO發行定價決定募資多少,減少超募就需要在定價上面下功夫,而非走回23倍限制定價的老路。最根本的仍然是要強化A股資本市場在全球的競爭力,由此吸引更加優秀、更加稀缺的企業上市。另一方面,在IPO申報環節,允許企業根據動態產業周期變化,適度調整募資規劃,增加募投計劃的靈活性。比如一些處于高景氣度的企業,在關鍵周期節點增加資本開支,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也要防止現金流充沛、行業較為均衡的企業進行無效募資,要讓金融資本更有效地反哺實體經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評論員胥帥 有媒體整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3月29日,注冊制下存在超募資金的企業達到317家,超募總金額為2080億元。據統計,2019年存在超募資金的5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三年過去了,已足額使用超募資金的企業僅15家,占比不到三成;5家企業超募資金全部閑置,用于銀行理財;已經使用超募資金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都將資金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36家)或“償還銀行貸款”(2家)。另一個不是超募的上市公司工業富聯,近日因為擬以不超過476億元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被股民詬病不已。 IPO注冊制的大趨勢之下,IPO超募現象又被關注。僅看表面現象,這似乎是歷史的一種循環。超募往往和IPO高發行價、高市盈率有關,2013年到2014年,“三高”發行曾被視作一種非理性狂熱。比如奧賽康,發行市盈率67倍。當時監管層為了遏制“三高”發行,才推出了23倍市盈率發行機制。盡管這種機制解決了“三高”發行,但計劃定價卻導致部分實體企業募資“吃不飽”現象。由此引爆再融資市場,一級半市場融資類似于一種定價補償。 IPO發行股本有上限,超募由高發行價而生。超募企業主要集中在最近兩年比較熱門的光伏、芯片、生物醫藥領域。這和十年前有些類似,當時超募企業集中在創業板上市的生物醫藥等熱門領域。 由此看來,超募不是公司的錯,而是定價產生過程中的一種估值偏好。盡管十年過去,A股市場生態發生了極大變化,但超募反映的定價邏輯是一致的。在筆者看來,IPO注冊制趨勢將導致新股IPO更加市場化定價,超募是無法避免的現象,沒必要過多苛責。 超出生產邊界資本的產生有估值因素,也有因IPO申報所耗時間而出現周期錯配的因素。 按照當下的IPO申報流程,從申報到受理,再到問詢,再到上會稿以及后面的注冊稿,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甚至更久。即便已經過會,但募投計劃還是數個月前制定的。這就容易出現募投計劃和產業周期的生產錯配。 當企業在產業周期初始制定擴張計劃,直到周期高景氣度行將結束時或者周期拐點才過會成功。時移世易,周期初始因高估值被看好而有超募。但周期末梢,企業會在募投資金使用上審慎遲疑。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上市的種豬企業,因豬周期拐點出現,所以不少選擇將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IPO發行定價決定募資多少,減少超募就需要在定價上面下功夫,而非走回23倍限制定價的老路。最根本的仍然是要強化A股資本市場在全球的競爭力,由此吸引更加優秀、更加稀缺的企業上市。另一方面,在IPO申報環節,允許企業根據動態產業周期變化,適度調整募資規劃,增加募投計劃的靈活性。比如一些處于高景氣度的企業,在關鍵周期節點增加資本開支,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也要防止現金流充沛、行業較為均衡的企業進行無效募資,要讓金融資本更有效地反哺實體經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 亚洲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 日韩专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