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07 22:55:49
每經評論員 楊棄非
在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伴隨全國疫情形勢穩定向好,居民消費平穩增長。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端午假期全國零售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5%,居民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9%,餐飲業銷售收入整體恢復到上年同期的83.8%。種種跡象表明,居民生活正在恢復往日活力。
端午假期,游客在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大均鄉大均村體驗畬族舞蹈 新華社圖
消費的有力恢復說明,“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出爐后,各地陸續出臺相應政策,效果正加速顯現。但也應看到,經濟恢復的壓力仍不容小覷。目前是穩經濟的窗口期,要實現既定發展目標,需繼續把穩增長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對政策作全面篩查、細化實化,讓特別是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應知盡知、應享盡享。
筆者與多位消費類中小微企業人士交流發現,從前一輪穩經濟政策效果看,還存在政策“看上去很美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沒能與有需求的企業“適配”的情況。具體而言,政策獲知渠道不夠完善,部分政策設置的“兌現”門檻較高,甚至不符合實際情況等,均在不同層面降低了企業的“獲得感”。
比如,有企業指出,盡管政府對現有政策進行了歸納式梳理,并以“政策包”的形式對外公布,但公布渠道有限,且內容中并未明確告知政策申請具體流程,增加了企業政策獲取成本。更多企業面對的問題是,盡管政策力求“保市場主體”,但作為中小微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在疫情影響下面臨退出市場的困境。在營收水平本身較低的情形下,退稅、減稅等政策“看得見、摸不著”,難解企業的燃眉之急。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曾指出,作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企業的發展得以確保,經濟秩序、社會秩序和人民信心才能獲得保證。更具體地說,保市場主體意味著保就業,有了就業才有消費,而消費則是企業有效運轉的源頭,只有源頭的活水流下來,企業的“小魚”才能活下來。在此循環中,由大量小微企業參與構成的市場主體則是關鍵環節。
換句話說,要讓穩經濟政策落到實處,應抓住小微企業“關鍵變量”。由此出發,政策應進一步在覆蓋面、操作性和兌現效果等方面優化提升。
第一,合理調節政策的覆蓋面,讓政策向更多有需要的中小微企業“敞開大門”;第二,降低政策獲知和獲取門檻,“填平”政策從申請到實際落地之間的“溝壑”,讓政策最短時間、最高效率發揮作用;第三,評估政策的實際落地效果,讓企業真正能享受到政策,讓政策能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
在這些方面,各地有必要不斷及時綜合評估助企政策的針對性、可及性和有效性。比如,當現有減稅降費政策對紓困小微企業收效有限時,是否有必要進一步論證并直接發放疫情補貼,以達到保崗擴崗的目的?最終推動消費到企業的整個鏈條循環起來。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