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09 22:43:52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近日,因未完成回購計劃,上交所對龐大集團(SH601258,股價1.37元,總市值140.1億元)發出《紀律處分決定書》,對公司及時任董事長馬驤、黃繼宏予以通報批評。
2020年5月,龐大集團披露股份回購報告書,稱回購股份總金額不低于5億元(含)、不高于10億元(含)。至去年11月,龐大集團披露回購股份的實施結果,公司實際回購金額占回購計劃金額下限的50.04%,未能完成回購計劃。
事實上,龐大集團用于上述回購計劃的資金一直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上交所認為,龐大集團存在前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巨額負數等情形,在上交所已就回購計劃可行性、資金來源等進行問詢關注的情形下,仍堅持推動回購方案實施,但最終公司在延長回購期限的前提下仍未完成回購方案,僅完成回購計劃下限的50.04%,嚴重影響投資者預期。
對于上述事件造成的影響,一方面是上市公司這樣的回購計劃嚴重影響投資者預期,因此有媒體稱之為“忽悠式回購”;另一方面是遭到了監管通報批評,對上市公司形象也帶來了影響。
筆者認為,上市公司更應關注主業,而不是關注股價。一些用心關注“股價”的運作手法,看似高端,但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主要依據有三:第一,長遠看上市公司的股價與業績具有100%的相關性;第二,單純以拉抬股價為目的的資本運作,最終以失敗占大多數;第三,分紅、回購等措施短期內并不改變股東價值。
首先,長期以來資本市場上存在著一種流行的偏見,那就是股價漲跌與上市公司的業績相關性不大。事實上恰恰相反,據筆者和其他大量專業投資者的統計,從長期看,上市公司的股價漲幅與業績幾乎具有100%的正相關性。比如貴州茅臺、蘇泊爾、片仔癀等長期大牛股都與業績呈現高度正相關。
其次,上市公司忽視主營業務,卻通過種種方式想辦法去拉抬股價的,最終基本都以失敗告終。比如天廣中茂原本是一家消防用品類企業,經過并購進入了工程建設和食用菌養殖領域,并且還有曾經的私募冠軍名下基金成為公司股東,其股價在短期間內迅速被炒作拉高,但隨著公司業務的不可持續和債務危機爆發,現今該公司已經退市。
最后,分紅和回購等措施,在短期內并不影響股東價值,除非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停滯,否則不應當大量分紅或回購股票。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強勁增長時,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實現主業繼續增長的,如此時將大量現金用于分紅或回購股份,勢必導致上市公司舉債,而舉債就會發生財務費用,進而影響投資回報率。同時,在短期內,將現金用于回購公司股份后注銷或激勵員工并不改變股東價值,因為所有股東擁有的所有者權益變少了。
基于上述邏輯與事實,上市公司更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主業上,主業做好了,股價自然就會上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