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6 18:44:49
去年以來,國家級都市圈不斷擴容。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等都市圈相繼獲批,武漢、鄭州、合肥、南昌等都市圈規劃也“在路上”。近日,重慶都市圈獲得國家批復,成為第六個國家級都市圈,亦是首個直轄市都市圈。
可以說,打造都市圈,符合從大城市到中心城市,再到都市圈和城市集群的發展邏輯,正在成為中國新一輪城鎮化的重點發展方向。
粉巷財經注意到,在現有的六個城市圈中,僅西部地區就占據了3個席位。在都市圈改善交通、提升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下,西部“明珠”們也不再備受“吸血”爭議,從而推動西部經濟崛起。
每經記者|張文瑜 實習生 高甜甜 西安 每經編輯|賀娟娟
去年以來,國家級都市圈不斷擴容。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等都市圈相繼獲批,武漢、鄭州、合肥、南昌等都市圈規劃也“在路上”。近日,重慶都市圈獲得國家批復,成為第六個國家級都市圈,亦是首個直轄市都市圈。
可以說,打造都市圈,符合從大城市到中心城市,再到都市圈和城市集群的發展邏輯,正在成為中國新一輪城鎮化的重點發展方向。
粉巷財經注意到,在現有的六個城市圈中,僅西部地區就占據了3個席位。在都市圈改善交通、提升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下,西部“明珠”們也不再備受“吸血”爭議,從而推動西部經濟崛起。
都市圈在統一的協調規劃下,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夠發揮輻射滲透能力,避免虹吸效應令周邊城市發展乏力。
此外,都市圈能夠通過地區優勢互補達到經濟共振,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級,擴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能量,從而實現中心與周邊共享外部經濟效應,提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改革開放以后,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分別以上海和深圳為中心,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在形成都市圈后產生質變,最后形成各有特色的城市群。而在西部大開發背景下,亦有三個都市圈值得留意,分別是西安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
三大都市圈中,成都是最早獲批的,也是國家批準的第三個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成都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共同組成一個現代化都市圈。2021年,成都市GDP首位度上升0.53%,在構建都市圈上具有較高優勢。
西安都市圈雖然在今年3月才正式獲批,但早在2019年西安都市圈便有所規劃。在都市圈建設上,西安構建“一核一軸、兩翼三區、多組團”發展格局,以西咸為核心向周邊城市進行輻射,將四市一區資源、要素在這個范圍內互聯互通,并輻射關中城市群快速發展。
重慶都市圈在日前獲批復,跨省域劃分都市圈,包括重慶主城都市區21個區和四川廣安市,在發揮重慶直轄市的經濟輻射作用時,川、渝也將推進“雙核”聯動聯建和“雙圈”互動。
能夠看出,三個都市圈在打造區域經濟的方向上比較一致,既能推動經濟要素無障礙地流動,促進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也能推動整個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資源配置能力、市場主體競爭力的大幅躍升。
交通作為連接城市的重要紐帶,優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是各大都市圈力求突破發展的重要一步,高鐵、城際、地鐵等軌道交通建設以及中小城市機場建設,目前已經成為都市圈建設的熱點。
那么,已經獲批半年多的成都和西安在交通方面有何謀劃?
據粉巷財經了解,去年獲批的成都都市圈將建設成都至資陽、成都至德陽、成都至眉山等市域(郊)鐵路。目前,成都至資陽線去年已經開工,成德、成眉加快推進。
此外,成都還將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西線主通道,成都站擴能改造、火車南站站城一體綜合改造,深化青白江國際鐵路港、龍泉驛公路港與重慶港口的物流協作,打造成渝地區公鐵水聯運物流通道。未來,成都綠色出行比例將達到80%。
西安在交通層面,陜西省屬鐵路交通集團與西安市屬軌道交通集團合并組建,成立千億級軌道交通集團;西安東站正式獲批、西安地鐵1號線三期工程實現全線“洞通”、西安外環南段即將通車。
同時,西安加快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推動新建寶雞、平涼機場及遷建天水機場等項目前期工作。同時,至2025年,西安將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鐵網,基本實現地級城市高鐵全覆蓋,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000公里。
中國西部制造業發展研究所所長曾昭寧認為,都市圈交通先行就是實現人暢其行、物暢其流,促進生產要素加快流動,交通是推動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輻射周邊城市產業聚集的前提和基礎。
“比如關中環線帶動關中城市圈的發展,以及鐵路、鐵路,包括高鐵輻射范圍跨越到了關中之外的陜南和陜北,甚至能跨到周邊的一些省區,形成了一小時通勤圈,未來都市圈輻射的經濟圈也會越來越大。”曾昭寧表示。
隨著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展,城市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中心城市產業升級、與周邊協同發展會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整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支撐。
對充滿發展機遇和挑戰的西部地區來說,三大都市圈將是提升整體經濟實力的一次歷史機遇。
“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一個增長中心一般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虹吸階段,將中小城市的人口和資源要素向區域內的大城市集中,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先把自身發展起來。”曾昭寧向粉巷財經表示。
曾昭寧進一步解釋道,第二個階段就是帶動周邊概念,中心城市不斷推動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讓外溢效應大于虹吸效應。輻射的形式就是通過市場化的分工,實際上就是產業集群的形式,也是發展都市圈的目的。
因此,三大都市圈的另一重點布局便是加速產業要素流動,帶動全面的產業升級,撬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吸引周邊人才與承接周邊城市資源外溢,從而引領區域的全面崛起。
以西安為例,目前,西安“退二進三”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即將第二產業逐步遷至城市外圍,尤其生產型和高能耗工業;將第三產業升級,主城區轉向發展現代金融、商貿和服務業等。
本著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的視角,一旦工業遷至三環之外就要有相對應的產業布局規劃,例如產業園區、周邊配套設施的規劃等,實際上也是加速相關產業聚集以及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的作用,最終形成產業集群。曾昭寧告訴粉巷財經。
此外,成都都市圈依托“三區三帶”,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整合構建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等跨區域產業生態圈和重點產業鏈;重慶都市圈也將全面發揮輻射力、帶動力,深化川渝合作,推動“雙核”“雙圈”積極互動。
可以預見的是,三大都市圈正是我國西部力量崛起的“發動機”,在各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下,加快周邊城市擴容提質,促進城市功能互補和產業分工協作城市間互相融合,最終將惠及整個西部地區的城市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都市圈發展格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