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05 22:54:00
臨空經濟區建設,正全面進入到“二次創業”階段。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600466390
機場是一座城市離世界最近的地方,以機場為依托的臨空經濟,已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上世紀90年代,國內臨空經濟發展初現端倪。2010年后隨著新機場建設,臨空經濟區開始“遍地開花”。2013年3月7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下稱鄭州航空港)獲批為首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由此算起,我國臨空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已走過第一個十年。
這個“十年”,我們經歷了推廣“臨空經濟”概念的懵懂,也見證了多地扎堆布局臨空經濟區的熱潮。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國31個省份明確規劃和開始建設的臨空經濟區達到89個。
9月5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五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ASRIF)上,中國口岸協會、北京臨空國際技術研究院、航空經濟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聯合課題組發布《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3)》(下稱《報告》)。
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郝愛民看來,“經過十年發展,我們形成了一定的格局。面向未來,我們面臨的內外部形勢發生比較大的變化,迫切需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提高韌性、尋找優勢。”
臨空經濟區建設,正全面進入到“二次創業”階段。
為摸清臨空經濟區發展現狀、總結經驗與不足,“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已連續發布五年。新一期的評價對象是其中的39個臨空經濟區,篩選標準是它們所依托的機場在2022年旅客吞吐量都超過了400萬人次。
看總指數排名,上海浦東、北京首都及廣州,坐穩了“前三甲”的位置。緊隨其后是深圳、成都雙流、鄭州、北京大興和上海虹橋。
39個臨空經濟區中,有17個是“國家隊”,與2021年相比,“國家隊”優勢依舊明顯。
17家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總指數平均為65.96分,高于全部臨空經濟區總平均分,更顯著高于其余 22個非國家級臨空經濟區的平均分60.18分。而且,與后者的分差還擴大了一些,這意味著“國家隊”的優勢繼續鞏固。
“經過10年的發展,我國臨空經濟區已經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郝愛民提到,縱向看2022年與2021年的排名對比,“整體有波動,但幅度不大”。
位次變動上升幅度最高的是南寧臨空經濟示范區,從上年的第27位上升至第21位,上升6個位次;其次是天津空港經濟區和溫州臨空經濟區,均上升5個位次。
也有位次下降明顯的。其中,寧波臨空經濟示范區位次下降幅度最大,從上年的第24下降到第32位,下降8個位次;其次為海口和三亞臨空經濟區,均下降5個位次。
《報告》認為,南寧是才獲批建設不到三年的“國家隊”新晉成員,去年其區域影響力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進步明顯。天津上升幅度最大,則是得益于航空金融指數、協調發展指數方面的顯著提升。
排位下降明顯的??谂R空經濟區和三亞臨空經濟區,同處海南省。據《報告》分析,它們都是在樞紐帶動指數、區域影響力指數和協調發展指數等權重較大的分項指數上下降明顯,特別是在機場客貨運輸量、臨空經濟區GDP增長率等較為重要的關鍵指標上,這兩個臨空經濟區表現乏力。
“頭部”臨空經濟區,往往發展基數大,想要拉升一位都很難,位次一般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但2022年出現了“意外”——鄭州超過北京大興和上海虹橋,與2021年的排名對比直接前進兩個位次,排在第六。在郝愛民看來,鄭州位次的提升,與“體感”比較相符。
圖片來源: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官網
郝愛民給出的第一個理由是貨運,“新一期的評價是基于2022年的數據,鄭州貨運表現比較突出。”
多年來,河南把“貨運為先”作為航空運輸的發展戰略,定下建設鄭州國際大型貨運航空樞紐的目標。加上有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的加持,鄭州機場的全貨機航班發力迅猛。
疫情之下,客運受阻,從全國航空業來看,貨運幾乎扮演了“拯救者”角色,對經濟收入方面貢獻力度非常大。也是因為前期的鋪墊,鄭州機場國際貨運大通道不但逆勢增長,而且進入快速提速期。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鄭州五個大機場的國際貨運量,集中了全國國際貨運量的90%。”去年3月,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這是“鄭”第一次與“北上廣深”并列,在當地人看來,意味著鄭州機場迎來了通航23年來的高光時刻,得到對其在國際貨運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
數據上看,2022年鄭州航空港貨運量雖同比下降11%,但仍突破60萬噸、比2019年增加近20%,這項指標位居全國第六。
第二個理由是“擴區”。去年,鄭州航空港管轄范圍擴大到747平方公里。在郝愛民看來,擴區以后,無論是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力,還是政策力度、開放度,鄭州航空港都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
第三個理由則是港與產、城的融合。“國內不少臨空經濟區存在產業騰籠換鳥的遺留問題,空港附近往往布局著制造業、紡織業、普通食品加工業、低端材料與機械加工以及低端商業等傳統產業,產業升級換代會影響臨空經濟區的發展速度。”郝愛民提到,鄭州航空港的起步近乎“白紙”,一開始就引進富士康,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和相關適空產業在臨空經濟區內的集聚。
圖片來源: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官網
同時,身處我國“米”字形高鐵網絡核心的鄭州,將陸路交通區位的“天資”與空港的便利聯通,整體發揮出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
還有一個理由是“高配”。“政府高度重視,舉全省之力來做。”郝愛民提到,鄭州航空港的“一把手”由河南省委常委兼任,當地還成立省級投資平臺,在建設重大項目上方便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作為首個獲批的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鄭州航空港是名妥妥的“老兵”。十年間,它們一方面摸索“鄭州模式”,另一方面逆勢提升顯示度,《報告》對其評價為“推動中原崛起的‘核心增長極’”。
經過十年建設,各地臨空經濟區形成初步格局。不過在郝愛民看來,“和國際上成熟的臨空經濟區相比,我們仍然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如何打造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臨空經濟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個節骨眼上,《報告》提出臨空經濟區建設的“二次創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47863
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過去建設臨空經濟區,主要是以外循環、出口為主要方向,搭建國際交流貿易的平臺。但當眼下國際、國內形勢變化,過去的模式可能會受到一定挑戰。”郝愛民提到,接下來如何利用好國內大循環,并將臨空經濟區打造成鏈接雙循環的重要平臺和關鍵節點,是各地都要重新思考、率先突破的方向。
既是創業,挑戰在所難免?!秷蟾妗妨谐雠R空經濟區“二次創業”面臨的多個挑戰:
基礎設施不匹配產業快速發展,臨空經濟區產業布局、發展路徑出現同質化競爭,包括多式聯運、“航空+旅游”等民航服務存在較多短板,“港產城”融合困難,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航空物流生態體系尚不健全,與新興消費需求、先進制造業融合不夠,體制機制創新不足,等等。
“二次創業”序幕剛剛拉開,郝愛民也給出一些注意事項。
首先是“找出獨特優勢”。比如,有的地區發展客運,有的發展貨運,有的以客帶貨,無論選擇哪種路徑,都需要與區域經濟實現耦合。
其次要摒棄補貼模式。上一個十年,開拓航線、運營往往有政府補貼作后盾,但它不可持續,要重塑供應鏈、產業鏈,引入數字化改造,真正提升市場競爭力。
還有呼吁多年的多式聯運建設,可以再提上日程。在郝愛民看來,多式聯運尤其是空鐵聯運,應該說是未來促進雙循環很好的切入點。“在促進雙循環的背景下,誰在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方面走在前列,誰就能走在‘二次創業’前面,把臨空經濟的優勢更大發揮出來。”
機場,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客貨周轉地;臨空經濟區,也不只是機場與產業的簡單相加。展望下一個十年乃至遠期,變化的是國內國際發展的大環境,不變的是飛機起降間蘊藏著撬動區域經濟、引發城市嬗變的巨大勢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