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0 15:20:30
方俊欽由衷地說:“我特別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中國白·德化瓷’的推廣中。德化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瓷都,需要注入更多的年輕人的活力,需要加入你們的idea(想法)。”
每經記者|丁舟洋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中國網
在德化,白是單純無瑕的底色,白也是繽紛萬千的鑰匙。
說起德化白瓷,年輕的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縣長方俊欽如數家珍。
“你來看看這套擺盤,我們對白色進行了技術創新,在塑造上和燒制技術上融入現代的元素。”方俊欽拿起一個茶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示白瓷工藝細節。
11月,在2023金雞百花電影節現場,方俊欽帶來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贏得滿堂彩的白瓷雕塑《神話》;德化制造的陶瓷版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白瓷茶具。
有著千年制陶歷史的德化,陶瓷文化傳承千年。飲茶之人,必用過德化瓷。德化陶瓷在國內陶瓷茶具市場占據80%以上的份額。2022年德化縣陶瓷產值達到502億元,是德化的支柱產業。陶瓷產業也是讓農民進城來、留得住、過得好的經濟產業,德化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達78%,是全國為數不多縣域城鎮化的樣板。
但頗具美譽度的“德化白瓷”,距離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尚有努力空間。這也是方俊欽帶隊出現在金雞電影節現場的原因,產業要想再升級,德化人將目光投向了文化賦能的力量。
發絲芊芊,亭亭玉立,身披輕盈白紗袍的《神話》雕塑引得觀眾們駐足觀看。這件雕塑通體由白瓷制作,頭發根根分明,隔著薄如蟬翼的衣袖,還能看到手指,不由讓人感嘆“遠看是紗,近看是瓷”。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這是德化白瓷大師連德理的作品。”方俊欽介紹眼前這座《神話》,“‘神仙姐姐’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受到非常多年輕人的喜愛,短視頻點擊量高達上億。”
連德理曾向媒體分享,這件作品歷時半年多才創作完成,其間燒制了十幾件作品,只有兩件成功。作品令眾人驚嘆的地方,是玉漱公主身披一層薄紗,看起來輕盈飄逸,未料竟是瓷土燒制而成。“薄紗厚度僅有0.2毫米。”連德理說,這種高韌薄胎瓷衣技藝,最近幾年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多有呈現,目前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據方俊欽介紹,以《神話》為代表的這一批大師級作品,即為德化陶瓷產業結構中的“大師瓷”。作為德化縣第一大支柱產業,德化陶瓷形成了大師藝術瓷、日用家居瓷、出口工藝瓷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藝術陶瓷題材廣闊、造型優美、氣韻生動,只要能想得到,就能做得出來,自明代以來,一直是德化白瓷的傳統代表,產值約為50億元。”
出口工藝瓷比重最大,德化縣生產的陶瓷70%左右都是這類產品,德化也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它們主要是國外節慶用品、花園擺件等。“比如暢銷海外的圣誕節、萬圣節陶瓷工藝品,多為德化造,出口工藝瓷產值占到300億元左右。另外,以餐具、茶具為代表的日用家居瓷,產值約為150億元。”
圖片來源:新華社
“接下來我們的重點還是在日用瓷這一塊,目前我們的陶瓷茶具占全國80%的市場。接下來要把在餐具、酒具方面的市場份額再做大。”方俊欽說。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地處戴云山區,那里有著豐富的優質高嶺土。鋁、硅含量較高,但氧化鐵的含量卻低于0.5%。這樣的瓷土無須去鐵,天然適合燒制白瓷。
從魏晉到唐五代,中原戰亂,人口南遷,德化地方經濟逐漸得到開發。經過北宋動亂后,國家經濟重心南移,陶瓷業也開始蓬勃發展。明代開始,德化窯白釉瓷有了質的飛躍,研制出溫潤如白玉的白瓷,直至今日依然風靡全球。
“法國人將‘光澤如玉,溫潤明鏡,宛似象牙’的德化白瓷命名為‘中國白’,認為是中國瓷器之上品,標志著白瓷制作工藝達到了巔峰,代表了當時世界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方俊欽回顧歷史道,“德化陶瓷是出海的先行者,1995年打撈出的清代‘泰興’號沉船上,僅德化產的青花瓷就有35萬件;2007年,舉世矚目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上,出水了13000多件德化瓷器……世界各大海域古代沉船出水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出土流傳的大量德化白瓷,都說明了德化白瓷‘天下寶之’。”
觀眾在國博參觀“中國白——德化白瓷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雖然統稱德化白瓷,但實際上這“白”有二三十種,“象牙白”如凝脂般光滑明亮,“蔥根白”白里泛青,“孩兒白”如嬰兒皮膚白中透著粉紅……德化白瓷的傳承千百年來未曾停歇,它的白色也一直延續著生命力。
古今對照,不難看出德化白瓷源遠流長,更重要的是繁茂至今。很多地方的手工藝品一度昌盛卻越做越小,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而德化陶瓷何以一直延續,還能成為當代產業?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堅持一個產業抓到底,陶瓷是我們全縣年產值超過500億元的生命產業,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它的支持。”方俊欽指出,福建省出臺了《關于支持“中國白·德化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泉州市也出臺相關措施,“再加上我們有10萬人的陶瓷從業者一起努力,和傳統文化復興的加持,我們的陶瓷產值將在未來5年從500億元變成1000億元”。
把方俊欽提到的數據放在縱橫坐標中,更能看出分量。德化全縣人口35.39萬,陶瓷從業者就有10萬人,也就是說,每三個德化人中就有一個從事陶瓷工作的。2022年全縣陶瓷產值達到502億元,堪比2023年全國電影市場總票房(截至11月14日,票房突破500億元)。
產業規模有多大,城市的空間就有多大。瓷興人聚,大量農村勞動力不用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在當地就可以轉變成產業工人、新市民,也能減少“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所以陶瓷既是德化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們的民生產業。”方俊欽總結。
《關于支持“中國白·德化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文件中,專門提到對人才的培育。“強強聯合做精大師瓷品牌,做大做強大師經濟;鼓勵建設陶瓷技工學校,支持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陶瓷類專業建成省級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培養陶瓷產業專業技能人才和本科層次人才。”
創新是產業的動力,人才則是創新的源泉。為實現“陶瓷創新”,要進一步吸引技術型人才,同時幫助培育引進高端專業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陶瓷企業生產車間,工人給陶瓷空心注漿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2023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社會實踐項目中,有對德化縣陶瓷產業的調研回顧報告。“我們看到一件件陶瓷工藝品從設計到制作成品的完整過程……與此同時,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德化陶瓷產業的‘結構性缺工’現象,每一道工序上的工人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在自動化生產線基本全覆蓋、工作環境更加好的新廠中和電商服務行業為主導的茶具城及瓷藝城中,工人平均年齡明顯下降。”
在傳承中創新,讓新生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陶瓷工藝的魅力,方俊欽希望借助科技與文化的力量。講好文化故事、品牌故事,亦是提升產業附加值的關鍵。
“其實我們也在思考如何通過新技術、新的文化傳播手段,更好地賦能陶瓷產業。”方俊欽說,“陶瓷是德化縣的第一大產業,旅游是我們的第二大產業。我們有秀麗的石牛山、九仙山,有瓷器館,怎樣吸引更多人關注到德化?我們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實現景區的數字化。”
“很多人并不了解大師制作瓷器的過程,從一塊泥土,經過水與火,最后成為瓷器,創作過程十分不易。我們準備借助視頻平臺的力量,真實還原大師的創作過程,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這項傳統文化的感染力。我想這也會是年輕人感興趣的。”方俊欽表示,“中國傳統文化咪咕研究院榮譽院長單霽翔,曾把故宮文化生動地推向世界,我們希望通過合作,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間隙,廈門理工學院學生請方俊欽對著鏡頭談一談:“傳承德化陶瓷文化,您對我們年輕人有何建議?”
方俊欽由衷地說:“我特別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中國白·德化瓷’的推廣中。德化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瓷都,需要注入更多的年輕人的活力,需要加入你們的idea(想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