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4 20:04:15
一個更強大的創新驅動
每經記者|楊歡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592213
據長沙發布消息,3月3日下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湖南代表團在駐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湖南代表團擬以代表團名義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的8項建議。8項全團建議涵蓋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重大鐵路項目建設、能源建設等多個領域。
其中,湖南代表團擬提交《關于支持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當中提出,將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支持長株潭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長沙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在優化創新生態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布局等方面支持長沙開展先行先試;支持長沙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流與開放合作,為進一步發揮湖南教育資源優勢,凝聚全國和全球創新資源,促進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新局面。
解讀:“將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是去年6月舉行的2023互聯網岳麓峰會上,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提出的戰略目標。所謂“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即是研發機構、特別是跨國公司研發總部的集聚區,是高端研發人才的蓄水池,也是重大科技成果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策源地。
放眼全國,目前只有長沙一座城市喊出了這樣的目標定位。按照長沙今年的規劃,將實現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3%左右;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新增各類科技研發機構(科技研發平臺和企業研發中心)800家;人才總量達328萬等。
在此之前,為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已經專門出臺相關實施意見、若干政策和10條人才政策等,但此次《建議》仍指出,目前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還存在創新平臺相對偏弱、高端人才集聚不足、創新環境仍需優化等困難。
當前,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已經成為城市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從科技創新“國家隊”來看,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武漢、成渝和西安均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尤其在中部地區,武漢在科研、人才等領域表現更為突出,長沙要打破格局脫穎而出,需要更強大的創新驅動。
早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就曾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根據各地發布的“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全國有十余個省市提出這一目標。尤其是在上述地區先后進入“國家隊”之后,不少省市利用兩會更加積極發聲,爭取早日入列。
去年全國兩會上,湖南代表團就曾以代表團名義提交了《關于支持長株潭培育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的全團建議。而今年《建議》則提出,建議將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支持長株潭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長沙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
內蒙古代表團的全團建議:推動內蒙古成京津冀協同發展觀察員
據內蒙古日報消息,3月3日,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內蒙古代表團在駐地召開全體會議。會議決定將關于推動內蒙古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觀察員的建議作為內蒙古代表團全團建議提出。
早在去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其中,第二十五條提出,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化京蒙協作,探索推動內蒙古與北京開展對口合作。支持與天津、河北、遼寧等省市開展港口資源共享和內陸港合作。加強與張家口、承德、大同、忻州、榆林、石嘴山等毗鄰地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合作共享。第二十八條提出,支持京津冀蒙高校組建聯盟,推進教育部直屬高校結對幫扶內蒙古地方高校。
深圳率先發布政策力推鴻蒙原生應用
3月2日,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聯合印發《深圳市支持開源鴻蒙原生應用發展2024年行動計劃》,提出通過政策牽引、市場主導、社會共建方式,將深圳打造成鴻蒙原生應用軟件生態策源地和集聚區。這是全國首個針對鴻蒙原生應用發展的政府行動計劃,有望進一步夯實深圳作為中國軟件名城、軟件與信息服務的集聚中心、軟件產業創新高地和出口重鎮的地位。
武漢提速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據湖北省科技廳消息,《2024年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要點》正式發布,將從建設世界一流東湖科學城、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培育光谷科創大走廊世界級產業集群、構建多層次高水平開放合作網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等五大方面發力,加快將武漢科創中心建設成為“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創新增長極,為湖北省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滬蘇湖鐵路預計今年年底具備開通運營條件
近日,在上海市松江區滬蘇湖鐵路施工現場,首對500米長鋼軌開始鋪設,標志著滬蘇湖鐵路啟動全線鋪軌。滬蘇湖鐵路計劃今年6月底完成全線鋪軌施工,隨后轉入靜態驗收、聯調聯試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具備開通運營條件。滬蘇湖鐵路是連接上海、蘇州、湖州等城市的快速鐵路通道。項目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布局,有效疏解滬寧、滬杭鐵路通道運輸壓力。
福州13條措施促進基礎設施領域REITs發展
《福州市促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發展的若干意見》已于近日印發,推出13條舉措推動福州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有序發展,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全市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當中提出,福州將加強項目儲備,挖掘存量資源,加快謀劃儲備一批有利于補短板、強弱項、利長遠的基礎設施REITs項目,建立福州基礎設施REITs后備庫。
《2023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數據公報》出爐
3月4日,杭州市統計局發布2023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數據公報: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252.2萬人,與2022年末常住人口1237.6萬人相比,增加1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054.3萬人,鄉村人口為197.9萬人。從人口分布上看,蕭山區常住人口最多,有214萬人,余杭區常住人口有140.5萬人,上城區常住人口有139.0萬人。
去年31個省份財政收入全部正增長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目前,各地財政部門已陸續發布202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今年的預算報告。從去年來看,31個省份地方財政收入同比都實現了正增長,其中,西藏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上年決算數增長31.7%、吉林增長26.3%。從區域來看,也呈現出一些新變化。數據顯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分別增長6.7%、6.9%、10.7%和12%,西部和東北地區增長較突出。
而從支出來看,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6355億元,占到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4574億元)的86%。業內人士分析,2023年,地方財政運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保民生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像河南省,2023年教育、衛生健康等九大類民生支出8081.5億元,首次突破8000億元大關,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73.1%。
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出爐:高端制造業成求職熱門
海歸優先崗位平均招聘薪酬連續五年走高,2023年達15240元/月,比2022年增加560元,增長3.8%。智聯招聘近日公布的“2023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新能源/電氣/電力行業的海歸優先崗位比2022年大幅增長71.7%,主要以北上廣深等城市為主。
從人才需求情況看,新能源、制造業、集成電路等技術驅動型行業,對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具備國際經驗的海歸人才十分渴求。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電氣/電力行業的海歸優先崗位比2022年大幅增長71.7%,保險、加工制造(原料加工/模具)、學術/科研、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的崗位同比增速也位居前五,分別增長27.8%、17.3%、16.2%、2.9%。
從海歸求職情況看,高端制造業成為海歸求職的熱門領域。2023年海歸投遞人數增速前十行業中,旅游/度假位居首位,增速24.5%,以旅游規劃、旅游產品經理類崗位為主。其次是新能源/電氣/電力行業,增速19%,國內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吸引海歸人才積極加入。
儀器儀表及工業自動化、大型設備制造、加工制造、汽車/摩托車、航空/航天研究與制造等高端制造業,占據海歸投遞增速前十行業的五席,增速均在10%左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