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06 14:55:48
近日,360集團首席運營官葉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模型的場景化應用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所在,有望實現彎道超車。360集團正通過大模型賦能個人、企業和業務,優化數字化系統,提高生產力。
每經記者|楊煜 每經編輯|陳俊杰
高質量發展理念已深植于企業發展戰略之中,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賦能行業應用進一步走深、走廣。
民營企業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上發揮著生力軍作用。從智能識別到智能生成,民營企業多次挑起產業變革與實踐的大梁。未來,民營企業如何在AI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
近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舉辦的民營經濟人士培訓班期間,360集團首席運營官葉健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葉健強調,大模型的場景化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更具優勢之處,大模型應用將是中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據葉健介紹,目前360集團在大模型應用領域主要著力于賦能個人、賦能企業、賦能業務三方面。他指出,大模型的出現不意味著可以跳過數字化直接到智能化,但數字化的很多部分可以通過大模型得到很大優化,通過大模型也可以去調動原來的一些數字化系統,這些加起來可以讓企業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360集團首席運營官葉健 企業供圖
2022年11月,由美國OpenAI開發的ChatGPT橫空出世,將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業推至新的高潮。國產大模型開啟“百模大戰”,中美人工智能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大模型面世之初的興奮褪去,國內這一波人工智能產業的熱潮將會涌向何方?
葉健指出,從大模型的通用技術能力來看,國內相比于美國OpenAI公司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差距一方面來自先發優勢。另一方面,美國在算力上對我國的各種限制也造成一些影響。”葉健表示,在通用技術層面,360集團的對策是把旗下AI瀏覽器作為入口,構建CoE技術架構,聯合國內共16家大模型,“通過16家取長補短,發現整體表現比GPT-4o更好,媲美OpenAI o1”。
葉健將16家大模型“聯合作戰”中使用的技術稱之為“慢思考”。“舉個例子,有時候可能國內某個模型先回答問題,另一家模型可能去反思第一個大模型回答的是對還是錯,第三個模型整合一下雙方模型,最后再給個答案出來。”
而在通用大模型之外,業內更為關注的是大模型的場景化,在葉健看來,這反而是中國更具優勢之處。“由于我國的人口優勢,以及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在大模型應用上是我們彎道超車的好機會。”葉健說。
實際上,如何讓大模型更好地應用于千行百業,已成為這一波人工智能討論的主旋律。一個常常被提出的問題是:大模型帶來的價值提升究竟有多大?從“百模大戰”到應用實踐,企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亦是對人工智能生命力的檢驗。
葉健坦言,大模型對于個人提升工作效率來說有明顯效益,但在賦能業務這方面,既要考慮到大模型技術,也要考慮到業務自身的一些問題,這部分確實要花很多的精力,不是一朝一夕做成的事情。“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叫小切口、大縱深。”葉健說,“找到這些小切口,真做進去以后,慢慢整個鏈路會發生一些優化,最后重塑業務”。
360集團找到的一個小切口是知識管理。葉健指出,數據變成知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些“暗知識”可能藏在各種流程中,可能藏在員工自己的電腦里,也可能是多模態的知識,大模型出現后,由于能處理多模態數據,因此在整合數據并轉化為知識上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一塊我們會慢慢形成一個標準化的產品,再與客戶進行更多合作。”
360集團以安全產品和瀏覽器業務而為公眾所熟知,不過,隨著近兩年公司大舉投入人工智能領域,資本市場對360集團的預期也在發生變化。人工智能將為360集團業務帶來哪些增量價值?
葉健將大模型業務帶來的價值分為四層。第一,賦能個人。“這塊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探索,例如AI助手、AI搜索,同時我們也把現在很多辦公工具AI化,通過大模型技術提高個人生產率”。第二,賦能企業,“大模型的出現能夠使數據迅速‘蒸餾’為知識,再加上我們的搜索技術,企業能在這方面形成一定競爭力”。第三,賦能業務,如果把大模型跟現有的IT系統結合起來,就能真正地實現對業務的重塑。最后,是大模型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創新。
“目前為止我們主要在前三層做了很多工作,這對我們的業務和客戶應該說還是非常有幫助的。”葉健補充道。
這些年,360集團在企業數字化服務領域已積累了不少經驗。談及公司提供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服務的關系,葉健表示,大模型在處理多模態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上天生更有優勢,因此可以對數字化做一些重塑。此外,大模型也可以與原來的數字化系統連接,例如智能體。
葉健進一步指出,數字化還是繼續往下做,但數字化的很多部分可以通過大模型得到很大的優化,反過來通過大模型還可以去調動原來的一些數字化系統,這些加起來可以讓企業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360集團選擇的這條“賽道”上,“參賽選手”不在少數,AI搜索、AI辦公、AI助手等類型產品已不再是稀缺品。那么,360集團如何脫穎而出?
葉健坦言,基于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大家確實可能會想到一些相同的主意,這時要看各自的能力沉淀。例如,360集團選擇AI搜索、AI瀏覽器,這是因為在這方面有大量的沉淀,所以確實能夠做得更與眾不同,再加上公司在技術上率先采取了“慢思考”的方式。
葉健同時指出,在360集團深入業務、深入場景之后,差異也會出現。“在那個時候,你可能不僅僅要懂大模型技術,可能還要對客戶的業務流程、業務痛點也比較了解,到那個領域里,應該說大家的競爭就非常廣泛了。”葉健說。因此,360集團不僅需要算力合作伙伴,也需要行業的合作伙伴,與行業伙伴共同訓練針對某個行業的基礎模型,并針對某個場景真正實現優化。
伴隨大模型應用愈加豐富,大模型發展過程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內容安全、數據泄露風險等引起公眾注意,出現風險事件的數量與類型也愈加繁雜。
作為一家兼具數字安全與人工智能“兩翼”的科技企業,360集團將人工智能安全問題分為技術安全、內容安全和人類安全三類問題。
其中,技術安全主要涉及大模型技術本身引發的安全問題,如網絡、數據和生成內容的安全;內容安全則是對大模型的控制、濫用、誤用和惡意應用等問題;人類安全問題則是大模型強大后帶來的安全可控問題。
葉健表示,針對上述問題,360集團提出大模型應用的四個原則,第一是安全,包括訓練時和上網以后,主要集中在網絡安全方面;第二是向善,這體現在大模型的價值觀方面;第三是可信,大模型有時會產生“幻覺”,360集團希望大模型的數據做到可信;第四是可控,大模型如果與現有的信息技術合在一起,可能調用現在的IT系統,如果大模型失控了,引起的問題就非常嚴重。
目前,大模型最常見的安全問題之一為“注入攻擊”,即通過使用惡意指令作為輸入提示的一部分,來操縱語言模型輸出的技術。針對這一問題,葉健提出的對策是“以模制模”。
葉健解釋道,大模型在預訓練的過程中一般采用無監督學習,例如,模型學習的時候會盡量讓它看各種各樣的書,看各種書的時候難免會有各種知識進入模型,但我們不希望其中一些知識用在不好的場景。這時可以使用“以模制模”的方法,在大模型上線之前,用另一個大模型進行價值觀對齊;同時在上線之后,還會有另一個模型來監督它,通過語義判斷大模型的回答是否有風險,“用大模型來管理大模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