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30 15:47:58
據了解,不少基金公司在ETF“卷”不動的情況下,紛紛把指增產品作為重點突破方向。但從過往來看,能夠實現超額穩定性的指增產品占比并不高,如何實現超額的穩定性,或許才是指增破局的關鍵所在。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趙云
今日(4月30日),公募行業出現了比較罕見的一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達29只基金同天公告成立——要知道,本月累計成立的基金數量也才119只。
而在這29只基金中,有9只是指數增強基金;本月以來指數增強基金新成立達19只,累計規模約91億元。
據了解,不少基金公司在ETF“卷”不動的情況下,紛紛把指增產品作為重點突破方向。但從過往來看,能夠實現超額穩定性的指增產品占比并不高,如何實現超額的穩定性,或許才是指增破局的關鍵所在。
最新公告顯示,今日共有29只新基金成立,而據Wind統計,4月份共有119只新基金成立,也就是說,4月最后一天,新成立的基金數量就接近本月總量的四分之一。
這29只基金中,竟有多達9只基金是指數增強基金。數據顯示,本月共19只指數增強基金成立,累計成立規模約91億元,其中新發規模超過5億元的有6只。
回看今年以來的情況,前4個月累計成立了49只指數增強基金,累計規模約255億元。
從3月份開始,這類基金開始加速成立,3月份累計成立了18只指數增強基金,累計規模約128億元。
有趣的是,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場指數增強基金規模,累計也才2123.5億元。
這些數據的變化,提示各家基金公司正紛紛在指數增強賽道上發力。
為什么是指數增強呢?其實,這透露出一種“無奈”。
據記者了解,ETF賽道的馬太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很多基金公司對ETF方面的投入感到吃力。
但指數投資又是大趨勢,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均有交易和配置需求。因此,如何跟上指數化的浪潮,是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面臨的難題。
而指數增強基金,就相當于是在一個四面都是高墻的空間里,一條有望突破的道路。
根據策略的不同,指數增強還可以做出一定的差異化。博道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楊夢表示:
“雖然好像聽起來大多數指數增強都是用多因子模型這個方法論,但它是一個非常龐大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有比較大的差異。就好比主動選股領域,大家常說價值投資的方法論,但具體怎么去實施它以及最后呈現的結果,其實是可以有比較豐富的差異化的。”
正是因為看到了市場需求和差異化競爭的機會,各家基金公司開始搭團隊、布產品、跑策略,有的公司甚至指增團隊還沒到位,就讓主動的基金經理先把指數產品管理起來。
除了基金公司紛紛發力,第三方平臺近期也同樣在指數增強上進行布局,比如螞蟻基金,近日發布了一站式指數投資服務平臺“指數+”,主要就是聚焦指數增強產品。
雖然賽道熱鬧了起來,不過也需注意,指增產品其實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公募行業也已經存在很多年,但過往總規模一直很難突破3000億元,這也是業內經常被拿來調侃的數據,似乎是個很難過去的坎。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一是方法論對于投資者來說接受度比較低。我們量化增強出去路演,跟渠道溝通的時候,一講多因子模型,基本上對方迷茫的目光已經出來了,這是痛點之一,它不像去推任何一個主動產品,把具體的案例拎出來,曾經用這個方法論捕捉到什么大牛股,很容易得到認可,走進對方的心坎里。”
“第二點,確實我們要檢討自身,這么多年來,公募指數增強產品累積了比較客觀的超額收益,但是在超額穩定性上并沒有那么好的呈現。” 該業內人士進一步說道。
很直觀的一個數據就是,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場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相比滬深300指數,平均每年多賺4.3%,但能夠連續5年每年穩定跑贏滬深300指數的指增基金,僅有4成。
因此,如何做到超額的穩定性,讓投資者感受到買指數增強,是可以大概率穩定地跑贏指數,或許才能真正體現指數增強基金的生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