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07 08:55:57
◎5月6日,富國基金公告擬自購不低于2500萬元認購旗下一只新發基金。
◎今年以來,約有2700億元資金借道ETF入市。
◎平安基金周思聰表示,AI制藥重點在“制藥”而非“AI”,傳統制藥企業研發體系和臨床經驗仍是核心競爭力。
每經記者|肖芮冬 每經編輯|葉峰
|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NO.1 富國基金擬自購至少2500萬元
5月6日,富國基金發布公告,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公司及高級管理人員將出資不低于2000萬元,擬任基金經理將出資不低于500萬元,合計共同出資不低于2500萬元認購富國均衡投資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以上,最終認購申請確認金額以基金注冊登記機構計算并確認的結果為準。
基金公告顯示,富國均衡投資混合基金將于下周開啟募集,擬任基金經理為范妍。
NO.2 4月基金新發規模超900億份
4月,新基金發行依然熱度不減。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4月有119只新基金合計募集901.56億份,其中有84只股票基金合計募集435.53億份,占全月發行總量的48.31%。
分類來看,被動指數基金貢獻了近六成發行份額,多家公募旗下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類產品的單只募集規模均超40億份。與此同時,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發行節奏保持穩健,20只債券基金募集337.97億份,占比37.5%。
NO.3 今年以來2700億元資金借道ETF入市
據Choice測算,今年以來,截至4月6日,權益類ETF被凈贖回近400億元。而在4月7日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長線資金宣布增持ETF后,資金開始持續涌入。截至4月底,今年以來,權益類ETF凈申購額合計為1724.31億元。
與此同時,大量權益類ETF新產品密集成立,也持續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今年以來,共有167只ETF及ETF聯接基金成立,發行規模為974.33億元。尤其4月7日以來,ETF發行節奏明顯加快。
兩者疊加來看,今年以來約有2700億元資金借道ETF入市。
NO.4 北交所基金異軍突起
北交所市場的高歌猛進,帶動北交所基金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多只北交所基金在今年收獲不錯漲幅,多只產品年內漲幅已經超過50%。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北交所市場已經有10余只個股翻倍,其中有一致魔芋、并行科技、錦波生物、民士達等多只個股被基金重倉。
華源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全市場共有72只公募基金前十大持倉名單中包含北交所公司,其中,北交所主題基金共30只,非北交所主題基金共42只,占比超過50%,全市場基金關注北交所市場的趨勢愈發凸顯。
NO.5 張坤單日砍倉300萬股招商銀行
5月1日,易方達基金發布關聯交易公告,稱由于基金持有招商銀行的比例被動超過了資產凈值10%的上限,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在4月29日賣出了300萬股招商銀行,賣出金額近1.27億元。
公募基金一季報數據顯示,招商銀行目前位居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的第一大重倉股,持有1000萬股,占基金凈值比例為9.91%。此次被迫賣出300萬股后,僅剩余700萬股。
根據相關規定,公募基金單只產品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的10%;一家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該股票市值的10%。由于招商銀行是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的托管行,根據公募基金的相關法規,構成關聯交易,需要披露相關關聯情況。
NO.6 周思聰:AI制藥重在制藥而不是AI
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周思聰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AI制藥的重點應該是“制藥”而非“AI”,投資者需理性看待技術賦能與實際產業價值的區別。
周思聰表示,在藥物發現環節,科學家、AI技術和CXO企業都能參與早期分子篩選,但誰能夠找到最優解并不確定,AI只是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她強調,藥物研發真正的難點在于臨床階段,“醫藥行業90%的技術重點在于藥物作用于人體后,針對各種不良反應進行改良調整,這個過程是AI目前無法替代的”。
AI制藥以及AI醫療可能是一個長期的方向,但是短期來說,還不能給予很大的估值期待。目前來看,傳統制藥企業的研發體系和臨床經驗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NO.7 上一交易日ETF行情復盤
上一交易日(5月6日),市場全天高開高走,截至收盤,滬指漲1.13%,深成指漲1.84%,創業板指漲1.97%。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34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1668億元。板塊方面,小金屬、電源設備、消費電子等板塊漲幅居前,僅銀行等少數板塊回調。
具體來看,中證2000ETF富國領漲6.40%;此外,稀土相關ETF集體走強,多只產品漲幅超4.5%。
下跌方面,沙特ETF回調領跌1.71%;此外,銀行相關ETF全線回調。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572831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