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10 08:29:58
2025年5月6日,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推出“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并允許保密申請。5月9日,業內人士向每經記者指出,“科企專線”是對18A、18C的補充升級,能吸引更多科技公司。該專線提供發行指引,可打消企業顧慮,凸顯香港上市優勢。
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編輯|魏官紅
“近年來我們發現科技突破非常迅速,而且國家也十分支持和鼓勵創新。我們注意到,因為是創新科技領域,在幾年前設計18A章(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18C章(特??萍脊荆┑壬鲜幸巹t的時候,未必能完全滿足最前沿科技企業的需求。”今年4月底,香港交易所(HK00388,以下簡稱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如是解釋籌備開通“科企專線”的原因。
5月6日,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發出聯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便利特??萍脊炯吧锟萍脊旧暾埳鲜?,并允許這些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創科被視為香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新產業,港交所近年來也在持續放寬對科技及生物科技等公司的上市門檻與限制,這背后是其希望持續鞏固香港作為創新和快速增長的科技公司首選上市地的優勢。
“科企專線”在今年年初就被寫進香港特區政府2025年度至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
5月9日,多位熟悉香港IPO(首次公開募股)市場的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科企專線”可以視為對18A、18C的補充和升級,解決了此前規則未覆蓋的痛點。相信“科企專線”能夠吸引更多科技公司,打消它們的一些顧慮,選擇港股上市。香港不僅擁有豐富的國際投資者資源,還能直接聯通吸引內地投資者,這些是新加坡交易所和美國等地的證券交易市場都沒有的優勢。
今年2月26日,在香港特區政府新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發布會上,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港交所正積極籌備開通“科企專線”的相關提問時就表示,部分科創企業在上市申請之前可能會就一些比較大或者比較重要的監管問題進行咨詢,基于此考慮,希望給予發行人更多靈活性,讓相關企業在前期,也就是還沒有上市申請之前,能夠有一個更有效的預溝通安排。
在次日(2月27日)舉行的港交所2024年度線下業績會上,陳翊庭在現場詳細解釋道,關于“科企專線”服務,源于港交所對市場需求的深度觀察,這類企業備受投資者青睞。但港交所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兩類核心痛點:其一,部分企業對規則適配性存在疑慮,例如申請18A、18C章節豁免時缺乏確定性;其二,技術價值傳遞存在障礙,企業擔憂其創新成果難以被上市審核部門充分理解。
“所以,我們為這類企業制定了這套專線服務,有一套專業的班子可以服務好它們,在企業上市籌備期提供‘一對一’規則適配指導,不用擔心遞了表批不出來等情況;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廣作用,有部分高科技企業反映投資者可能不太看得懂技術,我們因為大量接觸投資者和企業,可以起到撮合的作用。”陳翊庭表示。
5月9日,沙利文捷利(深圳)云科技有限公司投研總監袁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科企專線”專為特??萍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發行指引,能夠吸引更多科技公司打消一些顧慮,選擇港股上市。
對比過往,港交所對特??萍脊镜恼哒{整速度明顯加快,力度也在持續加大。18A誕生于2018年,18C則在2023年正式推出。2024年8月,港交所又將特??萍脊旧鲜袝r的門檻下調。如今,再度加碼推出“科企專線”。
華坊咨詢評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羅玨瑜對記者表示,保密申請是“科企專線”的一個關鍵突破。為什么有些企業之前不選擇18C、18A上市呢?因為一旦提交上市申請,企業就要把很多信息披露出來,而進行披露是在港交所上市的原則,是對投資者的一種交代。但在科技領域,企業有很多保密性、創新性的內容,一旦披露就可能失去價值。
“保密申請就是針對這一痛點的改進和突破。但我覺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畢竟科技企業最值錢的就是專利和商業秘密。如果企業在上市過程中不用披露太多保密信息就能達到上市效果,比如在上市后再披露技術細節,或者一些和上市風險無關的信息可以暫時不披露,我覺得這可以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讓企業更安心地上市。畢竟一旦出現侵權問題,對公司影響很大。”羅玨瑜分析稱。
記者從港交所了解到,港交所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徐經緯近日表示,2025年新股市場的主要趨勢包括新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科技獨角獸。“我們認為香港市場為這些公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上市平臺,希望香港市場能迎來更多來自這些領域的公司。”
記者了解到,自港交所推出18A、18C等上市規則以來,相關企業在2024年貢獻了80%的市場融資額。
羅玨瑜分析認為,18A、18C已經被推出多年,但還是有很多科技企業因為各種原因沒在香港市場上市,而是去了美國。她認為“科企專線”就是針對這些痛點進行制度創新,也希望能重新挖掘科技企業的價值。很多公司謀求上市都十分看重估值預期,這些公司也希望盡可能體現自身價值,如果企業估值不夠,上市就比較困難,找投資者也難。
“香港的優勢在于它是國際金融中心,還有滬港通、深港通這些互聯互通機制。相較于新加坡交易所,港交所面向的投資者群體更廣泛,內地很多投資者有渠道可以投資港股股票。很多內地的科技企業也喜歡選擇港交所,就是因為能看懂中國科技企業價值的投資者(大多)都是來自內地,這是新加坡和美國(證券交易所)都沒有的優勢。而且香港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相對較高,和新加坡市場比起來更是如此。”羅玨瑜表示。
今年一季度,港交所有16個交易日成交量超過3000億港元,多只期貨及期權合約的成交量和未平倉合約張數均創單日新高。同時,新股市場融資額位列全球前五,并迎來自2021年4月以來融資額最大的兩宗再融資發行。第二季度以來,港交所新股上市申請數目保持穩健,共有120宗申請正在處理中。
對比前兩年,袁梅感受到港交所又熱鬧起來了,現在除了內地的大型科技企業,還有很多新興科技企業、AI(人工智能)獨角獸紛紛赴港上市。這兩年,地平線機器人-W(HK09660)、優必選(HK09880)、速騰聚創(HK02498)、越疆(18C上市,HK02432)、英諾賽科(HK02577)、晶泰控股(18C上市,HK02228)等二十多家AI公司在港股發行,IPO和再融資都很活躍,是港交所不斷優化上市制度的受益者。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