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3 23:42:46
5月,利君股份股價“9天8板”上漲,引發市場關注。5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探利君股份,證券事務代表高峰表示,股價短期上漲對公司經營無影響,公司一直專注于生產經營。對于機器人業務,高峰指出,目前尚處于研發階段,沒有正式的量產產品,進展緩慢。他強調,公司不會因股價波動而改變經營策略,將穩定生產經營以回報投資者。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馬子卿
5月的四川誕生了兩大牛股,其中一只就是利君股份(SZ002651,股價14.30元,市值147.7億元)。5月6日至5月19日,利君股份股價迎來了一波“9天8板”的上漲。
這家公司去年營收和凈利潤都同比下降,利君股份股價為何還“牛氣沖天”?
5月23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探利君股份,試圖探尋股價上漲背后的因果聯系。由于記者沒有在股權登記日持股,記者未能進入到股東大會現場。但從公司辦公樓往外看,利君股份生產經營正常。
公司股價此番上漲或與之前提到的機器人有關。公司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早在2022年、2023年就披露涉及機器人的事項,目前業務發展尚處于研發階段,還沒有正式的量產產品。
上述有關人士表示,利君股份短期股價上漲對經營無影響,公司長期專注于生產經營。
自5月以來,兩只川股搶盡資本市場風頭,一只是成飛集成(SZ002190,股價33.80元,市值121.2億元),另外一只是利君股份(SZ002651,股價14.30元,市值147.7億元)。5月7日到5月20日,成飛集成區間漲幅超過150%,利君股份在這段時間更是實現“9天8板”。
5月23日,成飛集成股價下跌7.02%,利君股價下跌2.72%,二者的短線走勢有些相似。兩家公司到底是因為什么被資本市場青睞?5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探利君股份,試圖探尋股價上漲背后的因果聯系。
下午2時左右,記者來到了利君股份,辦公樓一樓是公司陳列的主營產品模具,四樓則是公司年度股東大會召開地。由于記者沒有在股權登記日持股,即便記者的親屬持股(需股權登記日后并提供委托書),記者也未能進入股東大會現場。而從公司辦公樓往外看,利君股份生產經營正常。
隨后,記者在利君股份辦公室見到了公司證券事務代表高峰。對于利君股份股價短時間的大幅上漲,高峰也顯得無奈,“壓力也比較大,滾動市盈率確實很高了??我們希望投資者謹慎參與交易”。
利君股份股價上漲階段,公司也接到了一些投資者的咨詢,但高峰坦言沒有想象中那么繁忙,很多時候還是通過互動易平臺來和投資者交流。
有意思的是,投資者對利君股份期待頗高,5月9日的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還問公司:“股票能不能連續漲停成為下周妖股?”公司回答在交易操作投資過程中請投資者謹慎投資,注意投資風險。
在5月9日到5月19日期間,利君股份共披露了四份異動公告,到了5月19日又披露嚴重異動公告。根據嚴重異動公告內容,公司最新靜態市盈率、滾動市盈率、市凈率和行業平均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比如“航空航天設備制造業(C37)”靜態市盈率為35.19倍,但5月16日的靜態市盈率達到121.93倍。
公司股價短期上漲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經營?
高峰強調,利君股份成立以來,一直都是在“專心致志搞生產和經營”,沒有天天去看股價表現,“股價和公司生產經營是沒有什么關系??股價五、六元,現在十幾元,都是一樣去生產經營??我們都忙著拿訂單,搞生產,沒有搞虛的宣傳。”
他表示,只有穩定生產經營,才能回報廣大投資者,“這才是根本,才對得起股東,無論是大股東,還是小股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2024年度實現營收約7.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2億元,均是呈現同比下滑的狀態。公司股價上漲似乎和業績無關,從投資者關注問題來看,一個關注點是機器人。
上述業績說明會上,投資者問公司研發重點方向以及在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怎么樣?公司回答主營業務為粉磨系統及其配套設備制造業務和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業務,目前智能裝備制造業務尚無最新進展。全資子公司利君環際主要從事智能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務,目前該公司業務尚無最新進展。
“機器人業務很少,進展非常緩慢,從研發到應用有一個過程??最好是看我們公開披露信息,講得很清楚。”高峰表示,他到現在也沒看到公司涉及機器人的具體應用,還沒有正式的量產產品。
實際上,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務并非利君股份最近披露的信息,這一信息最早要追溯至2022年8月16日。
公司當時通過互動易回復,利君環際主要從事智能裝備制造,目前業務發展尚處于研發階段。到2023年8月31日,公司更新回復內容,利君環際還有工業機器人制造。該業務已儲備了相關核心技術,部分產品正在推動工業落地應用過程中。
記者注意到,2024年6月,利君股份披露注銷利君環際的公告,理由是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提高公司資產運營效率、降低經營管理成本。注銷利君環際,后續業務由公司承接。另外,公司去年年報并沒有提到對機器人的研發,研發投入項目也沒有提到機器人。
既然早在2024年就已注銷利君環際,為何又在今年的業績說明會上提到利君環際的“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務”?從2022年8月起算,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三年,為何涉及的工業機器人項目進展緩慢?
高峰表示,雖然時間過去了近三年,但涉及機器人的研發過程需要時間,不會那么快。當時,公司的設想是把主營業務(水泥行業涉及的粉墨系統)整合起來,比如水泥廠需要包裝,然后投入了一些研發,“在智能輸送方面去入手,目前幾乎沒有很大的成果,逐步在探索”。利君股份在2023年就關注機器人,也是因為和主營業務相關。
另外一塊業務是涉及航空部件,利君股份有一半業務以航空零部件加工為主。去年,公司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86億元,同比下降10.69%,主要系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業務執行訂單加工完成的產品實現銷售結算低于預期所致。公司生產的零部件應用于多型號軍用飛機、大型運輸機、無人機等,承制了中航工業多種型號有人機、無人機,中國商飛C909、C919,波音、空客多種機型。
高峰表示,公司業務涉及無人機的一些零部件,“量都非常小,有機身,機翼??客戶有這個需求,找到我們,能夠加工就加工??但不是汽車那樣的生產線,按照標準模具生產汽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