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5 01:04:46
2025年5月24日,巨子生物就網傳“可復美產品檢測未添加重組膠原蛋白成分”發布嚴正聲明。公司表示,所有產品研發生產均嚴格遵循相關法規,不存在成分造假行為。多批次檢測結果顯示,膠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與網傳不符。公司已委托多家權威第三方機構進一步檢測,并將第一時間公布結果。巨子生物強烈譴責惡意傳播不實言論的行為,將依法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
每經編輯|張錦河
5月24日深夜,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復美發布告消費者書:——關于近期網傳“巨子生物(HK02367,股價76.7港元,市值821.38億港元)可復美產品檢測未添加重組膠原蛋白成分”的嚴正聲明。
聲明稱,針對所謂“巨子生物涉嫌嚴重造假”“重組膠原測不到”等不實指控,公司予以嚴正駁斥并堅決否認。巨子生物始終恪守科研倫理與產業責任,所有產品研發生產全程嚴格遵循《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要求,成分標注均按法定標準執行并通過藥監部門審核備案。我們鄭重聲明:上市產品均經原料投料核查、生產工序質控、成品質量檢測三重驗證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可靠,不存在任何成分造假或隱瞞行為。
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我們已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行業標準YY/T 1947-2025《重組膠原蛋白敷料》中重組膠原蛋白含量的檢測方法對相關產品進行檢測,多批次檢測結果膠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與網傳的“0.0177%添加量”嚴重不符。具體檢測結果如下:
另外根據國家藥監局《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2021年第77號)中“第十二條化妝品標簽應當在銷售包裝可視面標注化妝品全部成分的原料標準中文名稱,以“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并按照各成分在產品配方中含量的降序列出。化妝品配方中存在含量不超過0.1%(w/w)的成分的,所有不超過0.1%(w/w)的成分應當以“其他微量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另行標注,可以不按照成分含量的降序列出。”之規定,及相關產品在國家藥監局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信息系統中可查信息顯示,該產品的“可溶性膠原”成分因其添加量大于0.1%(w/w),故而由“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且根據添加量多少,排序為第七位,與網傳的“0.0177%添加量”嚴重不符。網絡上的指控不僅僅是對我司合法誠信經營的不實質疑,更是對國家相關監察管理部門的權威挑戰。
公司已經委托多家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對該相關產品采用多種檢測方法進一步進行檢測,而檢測需要時間,我們拿到最新檢測報告后會第一時間公布。
聲明表示,最后,我們對這種惡意傳播不實言論、企圖詆毀巨子生物及可復美品牌聲譽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我們已經收集并固定了相關證據,會盡快啟動法律程序,將依法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以維護公司的合法權益以及消費者和投資人的利益。
5月24日,“大嘴博士顏究所”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巨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組膠原竟然測不到膠原!》的文章。
文章中,博主“大嘴博士顏究所”公開質疑可復美品牌旗下產品“可復美膠原棒”(即“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肌御修護次拋精華”)不含膠原蛋白核心氨基酸成分“甘氨酸”,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大嘴博士”稱,為了準確定量檢測重組膠原蛋白,其團隊反復比較了各種檢測方法,并最終選擇了國際標準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譜氨基酸定量法。同時,為了防止配方中其它成分可能帶來的干擾,還在檢測時專門加了18個氨基酸內標,來精確校準和定位氨基酸。
圖片來源:“大嘴博士顏究所”公眾號
“大嘴博士顏究所”稱,可復美“膠原棒”配方表中明確標注的“重組膠原蛋白”(即“可溶性膠原”)為“非微量添加”,理論上都應在0.1%以上。然而,通過國際通用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理論上源自“重組膠原蛋白”水解產生的氨基酸總含量,卻僅有0.0177%,“重組膠原蛋白”只有不到萬分之二。
圖片來源:“大嘴博士顏究所”公眾號
公眾號“大嘴博士顏究所”簡介顯示,該博主自稱為香港大學化學博士、前“歐萊雅中國”科學傳播負責人。
圖片來源:“大嘴博士顏究所”公眾號
5月17日深夜,華熙生物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手撕透明質酸“過時論”,矛頭直指多家券商研報。
華熙生物指出,自2022年起,隨著資本市場不斷追求新的公司題材,“重組膠原蛋白概念被看似幸運地選中了”。為了營造該產業比透明質酸產業更大的預期,圍繞某重組膠原企業的研報中,出現了大量直接針對中國透明質酸產業的所謂“對比研究”。
雖然華熙生物未直接點名,但從文中羅列的券商研報內容來看,“某重組膠原企業”指向在港股上市的美妝護膚企業巨子生物(HK02367)。
圖片來源:華熙生物公眾號截圖
巨子生物在其官網披露稱,公司是全球重組膠原蛋白領導者。2000年,范代娣博士與其團隊成功開發了重組膠原蛋白技術。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提到,2000年~2005年為基礎研究階段,2006年公司方開始探索產業化。
單從重組膠原蛋白技術與透明質酸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透明質酸的產業化要更早一步。
《大眾日報》在2023年10月份的文章中提到,2000年,華熙生物借助“張天民教授對于透明質酸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學生——華熙生物首席科學家郭學平博士對于微生物發酵技術的發明和創新”,雙方聯手開啟玻尿酸產業化運作。
根據研究機構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年6月份出具的《2021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2021年中國透明質酸原料的總銷量占全球總銷量的82.0%,其中華熙生物2021年透明質酸銷量在全球占比44%。
在5月17日的發文中,華熙生物稱,這個經歷了數億年演化歷史的物質、這個經歷了幾代中國科學家努力的產業卻在近幾年資本市場的概念切換中遭遇了謊言與踐踏,被描述為“過時”“不如某物質安全”“不如某物質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質具備市場價值”。
從文章羅列的券商研報來看,華熙生物所說的“某物質”就是重組膠原蛋白,而該領域的龍頭則是巨子生物。
對于是否已經注意到華熙生物5月17日發文內容,記者于5月20日上午嘗試撥打巨子生物投資者關系電話和媒體溝通電話,均未接通。
記者注意到,華熙生物在上述文章中直接列舉了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等9家券商所發的研報。這些研報有的提到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之間的差異,大都涉及重組膠原蛋白、巨子生物有關的內容。比如華泰證券相關研報稱:“相較于玻尿酸有潛在交聯劑殘留‘饅化臉’的風險,重組膠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
圖片來源:華熙生物公眾號截圖
華熙生物表示,這些誤導性“結論”伴隨著隨后興起的“玻尿酸過時論”被媒體和自媒體紅人廣泛傳播,形成了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輿論共振,傷害了經過幾代人努力的一個中國優勢產業的市場轉化基礎。
對此,5月20日上午,記者嘗試聯系華泰證券2024年2月6日所發研報《巨子生物始于膠原,不止膠原》的作者。公司相關人士表示,該研報的作者之一林寰宇已經離職。而研報另一位作者孫丹陽在研報中所留座機無人接聽。
不過,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本市場人士表示,華熙生物與巨子生物實際代表醫美行業的透明質酸、重組膠原蛋白兩個技術方向,目前并無官方結論證明二者孰優孰劣,但重組膠原蛋白概念被追捧,也反映出資本市場的“求新”特性。
公司官網顯示,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立足科技美學的高科技企業,是中國基于生物活性成分的專業皮膚護理行業的先行者及領軍者。聚焦功效性護膚品、醫療器械、功能性食品及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三大產業方向。
財報顯示,巨子生物于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39億元,同比增長57.17%;實現歸母凈利潤20.62億元,同比增長42.06%。
巨子生物營收主要由專業皮膚護理和保健食品及其他兩大業務板塊構成,其中,專業皮膚護理業務已經成為公司的絕對主導,公司旗下兩大功效性護膚品牌可復美與可麗金兩大品牌合計營收超50億,占集團營業總額的97.2%。
截至5月23日港股收盤,巨子生物股價下跌5.72%,市值821.38億港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可復美官方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彭斐 李少婷)、“大嘴博士顏究所”公眾號、巨子生物官網、財報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