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18:53:11
近日,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稱僅Waymo、小馬智行和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領先,遭文遠知行CFO反駁。文遠知行強調其全球化運營規模和商業化進度。隨著政策開放和資本加注,Robotaxi行業進入“千輛級”競爭。據太平洋證券預測,到2030年,中國Robotaxi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93萬億元。
每經記者|劉曦 每經編輯|裴健如
近日,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TO樓天城公開表示,從規模化和無人化兩個維度衡量,目前僅有Waymo、小馬智行和百度具備真正的領先優勢,其他公司落后兩年半以上。
這一言論迅速引發文遠知行CFO李璇的反駁。李璇強調,文遠知行已在全球10國30城實現商業化運營,車隊規模達1200輛,遠超小馬智行。
業內分析認為,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高管的此番交鋒,折射出自動駕駛頭部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商業化節奏把控以及全球化戰略布局等維度的全方位角逐。
公開資料顯示,小馬智行成立于2016年,截至2025年6月已運營超250輛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并計劃年底前將車隊規模擴充至1000輛。文遠知行則成立于2017年,目前在全球運營超1200輛自動駕駛車輛,包括Robotaxi、Robobus等,業務覆蓋中國、阿聯酋、新加坡等市場。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上述兩家公司的技術路線不同,且都尚未實現大規模產品落地。不過,從研發投入的強度來看,二者都保持著較高的投入水平。
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小馬智行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達5.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55億元)。相比之下,文遠知行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達到29.08億元。單從研發費用的投入來看,小馬智行略高于文遠知行。
值得關注的是,商業化是對企業現行運行情況的大考。2022年至2024年,小馬智行營收分別為6839萬美元、7190萬美元和7503萬美元,三年累計營收達15.30億元。相比之下,同期,文遠知行營收分別為5.28億元、4.02億元和3.61億元,三年累計營收12.91億元。僅從營收角度看,小馬智行領先文遠知行。
根據2024年財報數據,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在Robotaxi業務上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2024年,小馬智行Robotaxi業務收入為5336萬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為9.7%。同期,文遠知行Robotaxi業務收入未單獨披露具體數字,但其產品收入(包含Robotaxi、Robovan等)達到8770萬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為24.3%。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盡管二者整體情況各異,但尚處虧損階段卻是共性。數據顯示,在毛利率方面,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在2024年分別達到15.2%和30.66%。在歸母凈利潤方面,兩家仍處于虧損階段,文遠知行2024年凈虧損25億元,為營收的7倍;小馬智行凈虧損近20億元,為營收的3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小馬智行的虧損,與運營費用支出大幅增長有關。財報顯示,小馬智行2024年的運營費用(包括研發費用,銷售、一般和管理費用等)同比增長85.4%至2.97億美元。同樣,文遠知行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也是開支較高,尤其是研發費用占比近半。2024年,文遠知行的營業費用為22.8億元,同比增長33.7%,其中研發費用為10.9億元,同比增長3.1%。
德邦證券研報認為,Robotaxi的發展高度依賴技術、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其中,技術是核心動力,涵蓋軟件和硬件兩大關鍵領域。政策支持則是商業化的重要推動力。
據太平洋證券預測,2026年,Robotaxi的成本有望降至2.1元/公里,2030年進一步降至1元/公里。到2030年,中國Robotaxi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93萬億元,將成為市場空間最大的自動駕駛場景之一。
實際上,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高管爭論的本質,是Robotaxi行業從技術驗證向規模化商業落地的轉折。小馬智行強調技術領先性,文遠知行側重全球化布局。隨著政策逐步開放和資本持續加注,行業已進入“千輛級”競爭階段。Waymo車隊規模突破1500輛,周訂單超25萬次,進一步抬高行業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近期均被曝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請,或為下一階段融資鋪路,而如何堅持到Robotaxi市場迎來爆發,仍是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L4級通用自動駕駛公司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對此,小馬智行副總裁、Robotaxi業務負責人張寧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馬智行計劃在2025年實現單車盈虧平衡,但要支撐高額研發成本,仍需擴大運營規模。”
張寧強調,今年更像是Robotaxi商業化逐步放量的元年。之前,無人駕駛的體驗還相對有限,沒有那么快走進尋常百姓家。但今年,隨著更多城市逐步開放,以及上千臺車輛的逐步下線,小馬智行的運營規模和體量將增加5倍,甚至10倍。因此,今年也是證明其商業模式可行性的關鍵一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