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 2025-07-03 20:55:34
6月20日晚,在九寨溝演藝中心內,數字火塘火光搖曳,藏袍、羌服隨舞步翻飛,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穿透夜色。游客舉著手機,爭相定格這非遺與全息投影、人工智能互動交織的奇妙場景。來自山西大同的游客尤江感嘆:“以前只覺得九寨溝的山水美,這次演出讓我對九寨溝有了新認識。”這場名為“天下九寨”的演出,讓非遺借助動態捕捉、AI等科技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通過科技、制度、人才“三輪驅動”,四川構建起一個生機勃勃的非遺創新生態,讓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寶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四川,科技賦能非遺的觸角正伸向更廣維度。在今年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國際非遺節”)開幕式上,成都非遺博覽園“非遺塔”推出的AR(增強現實)特效,吸引現場觀眾掃碼感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竹編技藝、火龍燈舞的精彩動畫效果。通過體驗現場上新的AI非遺秀場、AI繪夢師等互動玩法,觀眾可以試穿融合蜀錦、蜀繡、剪紙、成都銀花絲等非遺元素的虛擬時裝。同時,在本屆國際非遺節上成立的“靈境新承實驗室”將以情景式、定制化、趣味性非遺體驗,推動一批“可游、可學、可創造”的文旅研學產品進景區、進鄉村、進商圈、進社區,滿足游客的多樣文化需求。
5月28日,“成都造”非遺游戲《二十四節氣》正式發布。該游戲構建了一個“動態的川西村落”,玩家需遵循節氣規律經營農田,觀察動植物隨季節演變的規律。游戲深度植入寬窄巷子民俗場景、唐宋十二月市商業傳統、川西林盤建筑風貌等地域元素,構成沉浸式文化圖景。項目開發公司成都東極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游戲引入“真實時間系統”,使虛擬世界與現實時間完全同步——玩家在端午節當天的游戲中,可以看到龍舟競渡的場景,同時,自主研發的“多函數開發算法”降低操作門檻,讓復雜物候變化轉化為直觀體驗。
四川非遺持續“破圈”,其背后是制度的托舉。比如2025年出臺的《成都市促進蜀錦蜀繡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支持人工智能設計服務,對年度服務收入達50萬元以上的高校、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這一政策突破了傳統非遺保護的模式,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納入產業扶持體系。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提出,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發展主題文化游和深度研學游、科普游,高標準開展研學旅游基地品質提升試點工作。
科技與政策的雙輪驅動,最終指向人才的代際接續。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累計接待游客208.7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36億元。其“青城雙姝”等爆款燈組帶動燈會火爆“出圈”。作為一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自貢燈會自2021年開始持續推出爆款燈組,背后則是傳承人才的持續遞增。
2018年,自貢市依托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共建彩燈學院。學院開設彩燈創意、設計、制作等專業課程,將彩燈美工課程納入美術專業選修課,研究生教育增設彩燈特色課程,系統性開展學術研究,培養了一批批年輕的創意團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網絡平臺火爆的嘉華彩燈,其團隊成員“90后”“00后”占比超90%;在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廣受好評的“一路繁花”燈組,其制作團隊平均年齡僅26歲。
這種依托高校系統培養非遺傳承創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正在向更廣泛的領域推廣。5月22日,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博學院數字非遺視覺創作微專業正式開班。據悉,該微專業面向全校所有學生開放,將根據非遺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聚焦非遺與數字技術的跨界融合,依托巴蜀文化資源以培養學生的跨領域創新能力,培養兼具非遺素養、AIGC技術與短視頻創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