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20:22:10
近期,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已披露上半年保費數據,保費規(guī)模保持較高增速,銀保渠道貢獻大頭。太保壽險銀保渠道保費上漲超七成,而代理人渠道保費下滑。業(yè)內人士稱,“報行合一”開啟銀保新時代,預計銀保渠道新業(yè)務價值率將超個險。此外,上市壽險在投資端動作頻頻,上半年共舉牌約10次,標的涵蓋多個領域。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廖丹
隨著年中業(yè)績披露窗口臨近,上市壽險公司上半年將交出怎樣的“成績單”也備受市場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注意到,當前已有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兩家機構披露了上半年保費數據。從數據來看,兩家壽險公司的保費規(guī)模依舊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但分渠道來看,銀保渠道為上半年保費增速貢獻了大頭。
東吳證券分析稱,2024年以來隨著“報行合一”在銀保渠道落地實施,導致銀保新單明顯收縮,特別是躉交業(yè)務受影響較大,但是在2025年已經基本恢復。特別是在銀保“1+3”限制放開之后,疊加低基數影響,頭部壽險公司銀保業(yè)務規(guī)模和市場份額顯著擴張。
“開門紅”是保險業(yè)每年的重磅促銷活動,主要是為全年業(yè)績作準備,部分保險公司“開門紅”業(yè)績能占全年一半以上。今年受產品調整和市場變化的影響,險企開門紅業(yè)績表現并不突出,但這似乎沒有影響到上市壽險上半年的保費走向。
數據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12.62億元,同比增長23%;太保壽險上半年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680.09 億元,同比增長9.7%。
對于保費的高增,新華保險提到,公司全面落實以客戶為中心的戰(zhàn)略,加強頂層設計,做優(yōu)做強分支機構;不斷豐富完善產品體系,推動業(yè)務和收入結構轉型升級;將服務上升到戰(zhàn)略高度,全面加強和完善客戶服務生態(tài)體系建設;提升業(yè)務品質和價值創(chuàng)造,促進提質增效,致力于高質量發(fā)展。
從太保壽險披露的數據來看,銀保渠道的保費增速遠高于個險渠道。數據顯示,上半年太保壽險代理人渠道實現保費收入1188.25億元,同比下降2.5%,代理人渠道中的新保業(yè)務保費合計157.85億元,同比下降20%;太保壽險銀保渠道實現保費收入370.53億元,同比上漲74.6%,銀保渠道中的新保業(yè)務保費為252.87億元,同比上漲90.2%。
“上半年壽險公司個險渠道保費收入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往年帶來大量保費收入的‘開門紅’受到限制,保費收入集中在一季度的情況有所緩解,同時代理人隊伍持續(xù)‘清虛’,影響到保費收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對每經記者表示,短期的個險保費收入下降對行業(yè)而言并非壞事。
有業(yè)內人士在跟每經記者交流時表示,上半年個險渠道表現不佳的壽險公司不在少數,大多數壽險的個險渠道都沒有完成原定目標,導致業(yè)績不好的原因很多,例如產品轉型、傭金下降等。
不過,銀保渠道很好地彌補了個險渠道下滑帶來的影響。“‘報行合一’開啟了銀行保險的全新時代。因為銀保渠道的固定成本明顯低于個險代理人渠道,并且近兩年兩個渠道所銷售的產品80%以上大體相同,銀保產品的新業(yè)務價值率將超過個險。”有業(yè)內人士撰稿指出,預計到2026年,考慮了固定成本超支后,全行業(yè)銀保渠道的NBV(新業(yè)務價值)趕上甚至超過個險。
除了負債端,上市壽險在投資端也動作頻頻。據不完全統計,新華保險、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在上半年共舉牌約10次,標的涵蓋銀行等多個領域。
“受益于負債端保費的持續(xù)增長,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13—2024年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從7.7萬億元增長至33.3萬億元,CAGR(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4.2%,2025年一季度末進一步提升至34.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0%。”東吳證券分析稱,從結構上看,人身險公司占據行業(yè)總投資規(guī)模近9成。2025年一季度末,人身險公司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31.4萬億元,占全行業(yè)的89.8%,而財產險公司僅占6.5%。
展望未來,東吳證券認為,2025年險資對OCI(其他綜合收益)股票配置將繼續(xù)加速。一方面,上市險企股票中OCI占比仍然偏低,特別是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等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非上市險企在新準則切換之前需要提前調整資產配置,也將成為推動保險資金配置紅利資產的重要力量,2024年末銀行系四家非上市險企合計OCI股票占比達64.2%,其中建信人壽和中郵人壽占比均在80%上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