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5 23:25:58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2年內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溫、合肥都市圈、福廈泉、鄭州市、長株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成都市等10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其中,合肥都市圈是本次唯一以“都市圈”命名的試點單元,顯得尤為特殊。為什么是合肥都市圈?這一重磅試點,又將給合肥都市圈帶來什么?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再度提速。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雜志將發表題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
統一要素資源市場,促進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減少資源錯配和閑置浪費,正是“五統一”之一。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2年內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溫、合肥都市圈、福廈泉、鄭州市、長株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成都市等10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此前表示,這10個地區是發展基礎較好、經濟增長支撐作用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礎條件較好,也具有較強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都市圈是本次唯一以“都市圈”命名的試點單元,顯得尤為特殊。為什么是合肥都市圈?這一重磅試點,又將給合肥都市圈帶來什么?
在中國區域版圖上,10個試點地區從東向西、由北及南,貫通要素流動的關鍵節點。它們撐起全國超1/4的經濟體量,承擔著“先行先試和示范探路”的作用。
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會長徐善長看來,試點地區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重大戰略區域,兼具東、中、西部地區代表性,既有利于破解區域要素流動共性難題,又有利于疏通要素在區域內部、跨區域間的流動堵點,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做強國內大循環提供堅實支撐。
此次試點不僅涉及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還涉及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各試點實施方案結構基本一致,但在探索的重點要素領域和具體改革任務選取上,強調“因地制宜、各展所長”。
其中,合肥都市圈作為本次試點中唯一以“都市圈”命名的試點單元,試點范圍包括安徽省合肥市全域,蕪湖市無為市,淮南市壽縣,馬鞍山市含山縣,安慶市桐城市,滁州市定遠縣,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
圖片來源:合新聞“圖個明白工作室”
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和安徽省區域經濟核心板塊,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函復,正式晉級國家級都市圈。不過,在長三角六大都市圈(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中,合肥都市圈不算特別突出。
2024年,合肥都市圈GDP達到1.66萬億元,以全省17.8%的國土面積、24.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省33%的經濟總量。而同期,南京都市圈GDP已經達到5.44萬億元,是合肥都市圈的3倍。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合肥都市圈何以被選中?
“要有條件、有志向,要跳一跳才可能夠得著。”在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看來,這是本輪試點選擇的一個重要邏輯。從全國看,合肥都市圈是有條件的,合肥是長三角地區的一個“創新黑馬”,符合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向;也是有任務的,要加快解決內部發展失衡的問題。
當地智庫在分析合肥脫穎而出的原因時也指出,合肥科創實力突出,擁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集群等一批“國之重器”,在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已形成集群效應,產業基礎扎實。
與此同時,合肥改革意愿強烈、區域協同需求迫切,合肥都市圈躋身十大試點地區,“不僅體現了其在全國發展格局中日益提升的戰略價值,也凸顯了跨區域協同改革的試驗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試點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健全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要素配置結構和服務保障機制。在有關專家看來,這將進一步增強我國企業在科技和產業新賽道上的“沖鋒陷陣”能力。
十大試點地區均提出,要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強化新業態新領域和服務業要素保障。其中,人工智能(10次)、新型能源(8次)、生命健康(8次)是提及最多的產業領域,也正是當下城市角逐最激烈的新興賽道。
安徽創新館 圖片來源:新華社
根據《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合肥都市圈試點方案》),合肥都市圈將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軌道交通等新業態新領域,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曾剛分析認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是中央賦予長三角的任務,合肥都市圈也要承擔責任。就合肥都市圈而言,本身人工智能產業就有優勢,也是新型能源的重要基地,把人工智能和新型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是大勢所趨。
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合肥的實力不容小覷。
從1999年中科大“基因”孕育科大訊飛,到2019年合肥成功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2021年建立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2022年中國聲谷合肥智能語音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合肥在AI版圖上的聲量越來越大。2024年,合肥人工智能總營收949.91億元,智能算力超7100P,規模居全國前列。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能源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根基不斷夯實。
作為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推動人工智能和新型能源融合發展獨具優勢。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地區新能源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624.34萬千瓦,占地區電源總裝機容量54%,新能源已成為合肥電網第一大電源。
這其中,合肥通過利用AI 算法、5G通信和區塊鏈技術,將電網中散落的分布式光伏、充電樁、空調、儲能等各類資源聚合成 “虛擬電站”,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進行靈活的削峰填谷,成為全國虛擬電廠建設的重要范本。
隨著合肥都市圈改革試點“線路圖”出爐,這既是一次關乎資源配置效率的深刻變革,也將成為都市圈再塑產業內核、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機遇。不過,合肥都市圈當前也面臨發展桎梏——產業鏈分工合作不足、區域發展差距較大。
安徽大學研究員宋宏此前撰文指出,合肥都市圈在長三角都市圈體系中尚屬后發板塊,單一核心與圈內其他地區非平衡特征顯著,使得“中心-外圍”結構尤其顯著,并且使得合肥都市圈實現發達都市圈那樣的同城化發展模式需要相對較長的過程。
破局的方向已經逐步清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時提出,要實施現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動,推動合淮合六合滁同城化發展。
一些新的跡象正在出現。9月4日,合肥市政府官網公布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于推動合肥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的答復函,提及產業協同共進的情況——
合肥、六安建立線上招商項目信息共享渠道并簽訂《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肥、淮南兩市共同打造合淮合作區,合肥、滁州兩市依托毗鄰區域共同探索打造合作園區,合肥、安慶兩市協同布局發展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等。
其中,合淮合作區圍繞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項目17個,其建設模式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全國現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這是合肥都市圈輻射效應不斷增強的直接體現,其創新動能也正在進一步釋放。《合肥都市圈試點方案》提出,高水平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鼓勵試點單位科研人員或團隊選擇“先賦權后轉化”新模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可賦予其科技成果所有權不低于70%的權益,或不低于10年的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
“我們自主創新的國企、高校院所,不論是從發明專利還是市場情況看,都已經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關鍵力量。這些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改革的舉措,主要就是激活這些單位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曾剛認為,這方面合肥有很大優勢,要進一步調動各相關方的積極性,把長遠利益、中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結合在一起。
接下來,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還將從技術、土地,延伸至人力、數據、資本等方方面面,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協同做大的行業壁壘、區域壁壘逐漸破除,合肥都市圈也將迎來新一輪“破圈”契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