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3 21:20:56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9·24”行情啟動至今已滿一年。這一年,投資者經歷了熊牛轉換,賬面或大幅減虧或有可觀盈利,巨大的財富效應吸引新的投資者跑步入場,開戶熱潮貫穿一整年。市場情緒從低迷迅速轉為活躍,A股成交額連續29個交易日突破2萬億元,連續118個交易日超1萬億元,融資余額也創下歷史新高。南北市場密切互動,南下資金爆買港股,以阿里、騰訊、小米為代表的大型科技股估值修復,為全球資本布局中國資產創造了機會,也為A股相關產業鏈注入了動能。
在市場熱度攀升的背后,是深層結構的全面重構。從上市公司端看,以銀行為代表的高息股價值得到重估,堅守長期投資理念的投資者收獲豐厚回報;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科技股則徹底重塑A股格局,其總市值已超越金融、地產等傳統大類行業,成為市場核心力量。從投資端看,外資、險資等長期資金持續加碼A股,量化基金、主動權益基金、ETF等被動型產品則呈現“百花齊放”態勢,豐富的產品供給既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為市場引入了穩定的長期資金活水。
資本市場的一系列積極變化,本質上是市場信心的全面提振。具體而言,個人投資者有信心,便會積極入市、主動交易;投資機構有信心,便會主動布局、長期持有;上市公司有信心,則會主動拓展——無論是擴大投資、出海融資展業,還是推進并購重組,企業活力的提升都為市場后續增長打開了想象空間。
而市場信心的建立,離不開四大關鍵條件的支撐:
一是筑牢制度根基,以穩定規則夯實信心底座。自2024年以來,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密集落地,新“國九條”為資本市場的中長期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隨后證監會又會同相關方相繼出臺了60余項配套規則,“四梁八柱”的法規制度體系建構成型,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得到全方位重構,為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打下制度基礎。
二是凝聚政策合力,以協同舉措優化信心環境。資本市場并非獨立運行的體系,宏觀經濟走勢、金融政策松緊、財政政策導向、產業政策調整,都是影響其運行的關鍵變量。近一年來,各類政策協同發力,為市場信心注入強大支撐:在宏觀層面,政策制定始終注重“增強取向一致性”,通過強化協同提升實施效果,謹慎出臺收縮性、抑制性舉措,確保各類政策相互銜接、有機統一,共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具體舉措上,央行推出“定制化”貨幣政策工具,為上市公司回購、股東增持提供低成本融資支持;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著力化解地方債務、清理企業欠款;監管層引入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制度,中央匯金公司更首次明確類“平準基金”定位。這些措施既直接為資本市場“輸血”,也為其創造了穩定向好的外部環境。
三是激活市場動能,以機制創新釋放信心活力。增長是資本市場的永恒主題,“動物精神”迸發同樣可以提升市場信心。優秀企業并非依賴監管“管出來”,而是需要市場機制充分發揮篩選作用——投資者用真金白銀投票,優質企業會獲得估值層面的獎勵,這種正向反饋又會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的創新創造力。要讓市場機制有效運轉,關鍵在于給予市場足夠的包容性,讓各類市場主體能更高效地整合、利用資源。
“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舉措,在發行上市、并購重組、暢通募投管退循環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完善安排,今年6月科創板又推出設置科創成長層等“1+6”改革舉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創企業在重啟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后完成注冊,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也迎來首單受理。“并購六條”發布以來,已披露230單重大資產重組,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產業整合。
四是守住公平底線,以嚴監嚴管保障信心存續。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是市場信心的必要保障。財務造假最為投資者所深惡痛絕,監管既要“追首惡”,也要“懲幫兇”,越博動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被同步追責,即是“懲幫兇”的典型。特別代表人訴訟首單康美藥業案,賠償投資者約24.6億元,紫晶存儲案、澤達易盛案分別賠付投資者10.9億元和2.8億元。保護投資者還得要快,2022年1月,最高法院發布司法解釋,取消了法院受理虛假陳述案需要相關行政處罰或刑事判決的前置程序,這讓投資者的維權成本大大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對違法違規者的震懾效果就越大,其痛感也就越強。
樹立市場信心非一日之功,維持長期信心更需持續發力。資本市場會有波動,甚至是劇烈的震蕩,但只要這些作用于長期的有利因素能夠維持并優化,市場信心就會一直在,市場良性運作的方向也就不會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