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4 12:12:52
10月2日,河南博愛縣水暖經銷商宋明稱,隨著當地房地產增長放緩,水暖安裝行業生意下滑,業務量較往年減少一半。宋明將業務重心轉向農村自建房市場,該市場業務占比已超一半。同時,他積極擁抱線上營銷,與外部團隊合作,拓寬業務版圖。宋明認為,未來單項店生存將越來越難,全屋托管模式將成為行業趨勢。
每經記者|王佳飛 每經編輯|陳夢妤
10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上宋明時,他剛從外地出差回來。
宋明是河南省博愛縣的一名水暖經銷商,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了。隨著當地房地產增長放緩,作為家裝一環的水暖安裝行業也不得不做出改變,曾經依賴電話營銷和發傳單的宋明也學會了自媒體營銷。
回憶起前幾年的好時光,宋明依然記憶猶新。當時,縣城中幾個項目集中交房,當地水暖安裝迎來了一次爆發。
“火爆到什么程度?很多安裝工人自己買點材料就能出去接活兒了,因為業務實在是太多了。”
然而,市場熱潮也很快退去。從2024年開始,宋明明顯感覺到市場的寒意。“一部分是受房地產市場影響,買房的人少了,我們的客戶自然就少了。”他解釋道,“縣城的房地產開發似乎也到了一個瓶頸期,新盤少了,客戶群體急劇萎縮”。
進入2025年,情況更加嚴峻。“今年市場更加冷清”,宋明坦言,“往年這時候是裝修旺季,所謂‘金九銀十’,但今年市場一點火爆的跡象都沒有,都是些零散的單子”。他估算,與生意最好的時候相比,現在的業務量能“少一半”。
面對縣城商品房市場的萎縮,宋明不得不將目光從商品房轉向農村自建房,積極開拓農村自建房市場。“以前我們絕大部分業務都是縣城的商品房,但現在工作重心已經大規模地向村里的自建房轉移了。”宋明透露,到今年,農村自建房的業務占比已經超過一半,甚至可能達到三分之二。
“農村自建房的客戶和商品房不一樣,他們的房子面積大,通常是兩層或三層的小樓。”宋明算了一筆賬,“我們做一個自建房的地暖工程,消耗的材料差不多能頂得上兩到三家商品房”。
盡管為了開拓農村市場,單價上會給予一些優惠,導致單個工程的利潤率可能不如商品房,但總價高、材料用量大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訂單數量的不足。
“總價高,用料也多,這對我們來說壓力會小一點。”宋明說,“因為廠家對我們每年都有進貨任務要求,農村市場龐大的材料消耗量,能幫助我們完成廠家的任務,穩固和廠家的合作關系”。
“現在很少有客戶直接來我們店里下單了。”宋明說,傳統的坐商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客戶的來源渠道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注:坐商模式,指商家通過固定經營場所等待顧客上門,依托穩定的服務場景實現商品銷售或提供專業服務的商業模式。
他敏銳地意識到,大部分潛在客戶在到達實體店之前,就已經被各種線上渠道“截流”了。
“縣城小區的客戶,很多直接被裝修公司‘打包’了,他們提供全屋整裝服務,水暖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客戶根本接觸不到我們這些單項材料商。”而對于農村和外地的客戶,互聯網成為最主要的連接點。為了生存下去,宋明和他的同行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擁抱線上。
一方面,宋明選擇與外部的專業團隊合作。“我今年和一個成都的裝修公司達成了合作,”宋明介紹說,“他們的模式非常新,主要以抖音等線上平臺為依托,通過發布優質的裝修案例短視頻,在全國范圍內吸引粉絲和客戶”。
通過這種合作,他的業務版圖大大拓寬,施工團隊的足跡甚至遍布河南省內的新鄉、鄭州,乃至遙遠的深圳、珠海。“只要有活兒,多遠都去。”
另一方面,他也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線上營銷能力。宋明說:“我們需要開直播,需要每天發抖音、快手和微信朋友圈。”他表示,這種線上引流的方式雖然辛苦,但確實是當前有效的手段之一。
“傳統的電話營銷、上門發傳單這些老辦法,效果越來越差,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大。線上是現在主要的銷售手段。”宋明表示。
消費群體的代際更迭,也加速了這一趨勢。“現在裝修的主力軍已經是‘80后’‘90后’,再過兩年就是‘00后’了。”宋明感慨道,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與他們的父輩截然不同。
“以前長輩裝修,可能會為了一個螺絲釘跑遍整個建材市場比價,但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他們更注重效率和體驗。”
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交易環節上。“以前客戶進店,我們報個價,客戶會反復砍價,來回拉鋸好幾次才成交。現在是客戶沒耐心和你磨,你必須直接報出最低價,一步到位,交易節奏變快了。”
“未來像我們這種只做水暖的單項店會越來越難生存,會越來越少。”宋明認為,“會更像一個全案服務商,對所有事情‘全屋托管’。這對消費者來說更方便,省時省力省心”。
盡管他也注意到一些整裝公司出現“跑路”等問題,但他認為這只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陣痛,“這是大勢所趨,從大城市開始,最終會普及到我們這樣的縣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佳飛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