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深讀100

          每經網首頁 > 深讀100 > 正文

          創新藥板塊震蕩,BD行情告一段落了嗎?港股再迎創新藥企遞表小高峰,貝達藥業、百利天恒等多家知名藥企沖刺“A+H” | 掘金創新藥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4 22:20:37

          10月6日至10日,醫藥生物指數下跌1.66%,連續三周跑輸上證指數。創新藥周內下跌1.09%,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周內下跌6.33%,為今年下半年以來最大跌幅。值得一提的是,港股迎醫藥企業IPO熱潮,貝達藥業等企業有望實現“A+H”。華奧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單抗(HB0034)申報上市,用于治療成人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GPP)發作。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魏官紅    

          資本眼

          一周行情

          10月6日至10月10日,醫藥生物指數下跌1.66%,跑輸上證指數0.72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醫藥板塊連續三周跑輸上證指數。創新藥(BK1106)周內下跌1.09%,連續三周下跌。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HSCICH)周內下跌6.33%,為2025年下半年以來單周最大跌幅;港股創新藥ETF(513120)周內下跌3.98%。

          一周IPO動向

          港股再迎創新藥企遞表小高峰 貝達藥業、長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醫藥有望實現“A+H”

          最近,港交所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醫藥IPO(首次公開募股)熱潮,涵蓋小分子藥物、溶瘤病毒、ADC(抗體藥物偶聯物)、siRNA、放射性藥物等前沿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IPO浪潮中,除了部分初創生物制藥公司,還包括貝達藥業、長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醫藥等已經在A股上市的知名醫藥企業。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也成功實現“A+H”。

          A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是政策支持、市場流動性改善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今年8月,港交所進一步放寬了對“A+H”股公司的公眾持股限制,滿足“30億港元預期市值”或“10%公眾持股量”其中一項即可,由原規則的雙重要求改為二選一。

          AH股溢價指數收斂也為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機遇。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3日收盤,恒生AH股溢價指數為118.33,處于近一年的低位。同時,部分公司在港股獲得了更高估值,比如恒瑞醫藥、寧德時代,近期H股漲幅優于A股。

          對于創新藥公司來說,港股可以成為企業走向全球市場的“跳板”,外資機構通過IPO基石投資者方式提前鎖定優質資產;同時,這也成為資本市場觀察中國醫藥創新的重要窗口。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新藥企登陸港股,中國醫藥創新的實力與潛力將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創新眼

          一周臨床試驗動向

          根據醫藥魔方提供的數據,10月6日至10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共披露85條臨床試驗登記信息,其中,有29條為處于臨床試驗II期及以上的創新藥新登記臨床試驗信息,主要針對自身免疫疾病、腫瘤等領域。

          數據來源:醫藥魔方提供

          前沿洞察

          假期后創新藥板塊突然“變臉”,BD行情告一段落了嗎?

          國慶中秋假期結束后的交易日內,疊加多重因素影響,創新藥板塊未能延續前期漲勢,迎來大幅下挫。10月9日及10月10日,港股創新藥板塊劇烈震蕩,港股創新藥指數(931787)分別下跌5.84%、3.13%,與前期港股創新藥板塊股票的上漲形成鮮明反差。

          BD(商務拓展)出海,是今年港股創新藥“牛市”的直接催化劑;也是繼映恩生物之后,多只新股能夠超預期發行的關鍵原因之一。因此,大額BD交易能否持續發生,既往交易能否有效推進至關鍵里程碑,成為業內判斷此次港股行情能否持續的重要依據。

          消息面上,近期,瑞銀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這波BD的高熱度將會逐漸退去,而新的價值錨點將落在“基本面驅動”上,即市場關注點將轉向內生性營收/利潤增長,企業間分化將愈發明顯。

          BD交易可以說是今年國產創新藥的一大亮點。根據醫藥魔方發布的醫藥交易趨勢報告,今年上半年,中國相關交易總金額達608億美元,比2024年全年交易的總金額還要高出37億美元,同比激增129%。

          針對近期創新藥BD落地之后股價往往不漲反跌的情況,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周思聰表示,其根源在于市場預期透支。當前BD交易的首付款、總包金額均符合行業預期,只是前期部分大額交易提升了市場心理預期,導致出現兌現即回調的行情。但是,對外授權的大趨勢沒有變化,BD落地是長時間維度的趨勢,建議更多關注產品的臨床數據和競爭格局,重視真正創新的標的。下一階段,產品已成藥、有業績,或產品臨床階段靠后、BD確定性強的中大型市值創新藥企或將重獲市場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7日至21日,2025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將在德國柏林舉辦,有23項來自中國的研究入選最新突破摘要。

          當BD交易從高熱度逐漸回歸平穩,最終有多少產品能度過潛在的“退貨”風險,順利收到里程碑付款乃至成功商業化上市,這才是對這一輪BD交易熱的最終檢驗。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對外授權交易中,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2021年和2022年的對外授權交易“退貨率”也已來到20%左右。

          國產首個IL-36R單抗申報上市 用于治療成人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發作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10月1日,CDE網站顯示,華奧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單抗(HB0034)申報上市,用于治療成人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GPP)發作。

          瑞西奇拜單抗(HB0034)是華奧泰子公司華博生物開發的一款抗IL-36R單抗,可通過抑制IL-36通路發揮抗炎的生物學效應。截至今年3月,HB0034注射液項目已合計花費研發費用約2.1億元。今年3月,瑞西奇拜單抗治療GPP急性發作的關鍵性II期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結果顯示,相比于安慰劑組,瑞西奇拜單抗組單次靜脈給藥后的第1周GPP發作患者的皮膚膿皰得到明顯清除。此外,瑞西奇拜單抗在安全性方面表現良好,未發現新的安全性信號。

          GPP是一種罕見、可危及生命的、系統性中性粒細胞性皮膚病,發作時主要表現為全身紅斑和膿皰并伴隨全身系統性炎癥癥狀,如發熱、關節痛、肌痛、C反應蛋白升高、白細胞增多等。GPP的急性發作與死亡直接相關,若不及時控制可能會導致敗血癥和多系統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治療GPP的當務之急便是控制急性發作,亟須快速控制急性發作的治療手段。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已于2023年被納入中國《第二批罕見病目錄》。

          據醫藥魔方NextPharma數據庫統計,目前全球僅有一款藥物獲批用于治療GPP,即勃林格殷格翰的抗IL-36R單抗佩索利單抗,該藥物已在國內上市。尚未有國內企業自研的IL-36R抗體獲批上市。

          破局者故事

          創新藥重返泡沫時代?對話映恩生物朱忠遠:行業估值有泡沫不是壞事,對外授權不是創新藥公司的目標,而是手段

          隨著公司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被調入滬港通下港股通標的名單,以及首個核心產品III期臨床研究宣布成功,9月12日,映恩生物(09606.HK)的股價一度達到563.50港元/股的歷史新高。不過,在港股創新藥“擊鼓傳花”的氛圍下,截至發稿,公司最新股價為305港元/股。

          記者注意到,在多則BD消息的刺激下,今年前9個月內,港股創新藥指數從666.91飆升到1660.66,此后震蕩至今,目前為1397.7。中國創新藥重返泡沫時代?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9月中旬,映恩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朱忠遠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他的答案是:行業發展就像酒發酵,泡沫一定存在,但BD是手段不是目的。

          他還展開暢想,十年后中國能出現一批全球頂尖的ADC企業,“到時候我們這些創始人聚在一起喝酒,聊的不是‘誰賣了多少管線’,而是‘誰的藥救了多少全球患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資本眼 一周行情 10月6日至10月10日,醫藥生物指數下跌1.66%,跑輸上證指數0.72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醫藥板塊連續三周跑輸上證指數。創新藥(BK1106)周內下跌1.09%,連續三周下跌。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HSCICH)周內下跌6.33%,為2025年下半年以來單周最大跌幅;港股創新藥ETF(513120)周內下跌3.98%。 一周IPO動向 港股再迎創新藥企遞表小高峰 貝達藥業、長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醫藥有望實現“A+H” 最近,港交所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醫藥IPO(首次公開募股)熱潮,涵蓋小分子藥物、溶瘤病毒、ADC(抗體藥物偶聯物)、siRNA、放射性藥物等前沿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IPO浪潮中,除了部分初創生物制藥公司,還包括貝達藥業、長春高新、百利天恒、博瑞醫藥等已經在A股上市的知名醫藥企業。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也成功實現“A+H”。 A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是政策支持、市場流動性改善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今年8月,港交所進一步放寬了對“A+H”股公司的公眾持股限制,滿足“30億港元預期市值”或“10%公眾持股量”其中一項即可,由原規則的雙重要求改為二選一。 AH股溢價指數收斂也為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機遇。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3日收盤,恒生AH股溢價指數為118.33,處于近一年的低位。同時,部分公司在港股獲得了更高估值,比如恒瑞醫藥、寧德時代,近期H股漲幅優于A股。 對于創新藥公司來說,港股可以成為企業走向全球市場的“跳板”,外資機構通過IPO基石投資者方式提前鎖定優質資產;同時,這也成為資本市場觀察中國醫藥創新的重要窗口。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新藥企登陸港股,中國醫藥創新的實力與潛力將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創新眼 一周臨床試驗動向 根據醫藥魔方提供的數據,10月6日至10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共披露85條臨床試驗登記信息,其中,有29條為處于臨床試驗II期及以上的創新藥新登記臨床試驗信息,主要針對自身免疫疾病、腫瘤等領域。 數據來源:醫藥魔方提供 前沿洞察 假期后創新藥板塊突然“變臉”,BD行情告一段落了嗎? 國慶中秋假期結束后的交易日內,疊加多重因素影響,創新藥板塊未能延續前期漲勢,迎來大幅下挫。10月9日及10月10日,港股創新藥板塊劇烈震蕩,港股創新藥指數(931787)分別下跌5.84%、3.13%,與前期港股創新藥板塊股票的上漲形成鮮明反差。 BD(商務拓展)出海,是今年港股創新藥“牛市”的直接催化劑;也是繼映恩生物之后,多只新股能夠超預期發行的關鍵原因之一。因此,大額BD交易能否持續發生,既往交易能否有效推進至關鍵里程碑,成為業內判斷此次港股行情能否持續的重要依據。 消息面上,近期,瑞銀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這波BD的高熱度將會逐漸退去,而新的價值錨點將落在“基本面驅動”上,即市場關注點將轉向內生性營收/利潤增長,企業間分化將愈發明顯。 BD交易可以說是今年國產創新藥的一大亮點。根據醫藥魔方發布的醫藥交易趨勢報告,今年上半年,中國相關交易總金額達608億美元,比2024年全年交易的總金額還要高出37億美元,同比激增129%。 針對近期創新藥BD落地之后股價往往不漲反跌的情況,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周思聰表示,其根源在于市場預期透支。當前BD交易的首付款、總包金額均符合行業預期,只是前期部分大額交易提升了市場心理預期,導致出現兌現即回調的行情。但是,對外授權的大趨勢沒有變化,BD落地是長時間維度的趨勢,建議更多關注產品的臨床數據和競爭格局,重視真正創新的標的。下一階段,產品已成藥、有業績,或產品臨床階段靠后、BD確定性強的中大型市值創新藥企或將重獲市場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7日至21日,2025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將在德國柏林舉辦,有23項來自中國的研究入選最新突破摘要。 當BD交易從高熱度逐漸回歸平穩,最終有多少產品能度過潛在的“退貨”風險,順利收到里程碑付款乃至成功商業化上市,這才是對這一輪BD交易熱的最終檢驗。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對外授權交易中,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2021年和2022年的對外授權交易“退貨率”也已來到20%左右。 國產首個IL-36R單抗申報上市 用于治療成人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發作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10月1日,CDE網站顯示,華奧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單抗(HB0034)申報上市,用于治療成人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GPP)發作。 瑞西奇拜單抗(HB0034)是華奧泰子公司華博生物開發的一款抗IL-36R單抗,可通過抑制IL-36通路發揮抗炎的生物學效應。截至今年3月,HB0034注射液項目已合計花費研發費用約2.1億元。今年3月,瑞西奇拜單抗治療GPP急性發作的關鍵性II期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結果顯示,相比于安慰劑組,瑞西奇拜單抗組單次靜脈給藥后的第1周GPP發作患者的皮膚膿皰得到明顯清除。此外,瑞西奇拜單抗在安全性方面表現良好,未發現新的安全性信號。 GPP是一種罕見、可危及生命的、系統性中性粒細胞性皮膚病,發作時主要表現為全身紅斑和膿皰并伴隨全身系統性炎癥癥狀,如發熱、關節痛、肌痛、C反應蛋白升高、白細胞增多等。GPP的急性發作與死亡直接相關,若不及時控制可能會導致敗血癥和多系統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治療GPP的當務之急便是控制急性發作,亟須快速控制急性發作的治療手段。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已于2023年被納入中國《第二批罕見病目錄》。 據醫藥魔方NextPharma數據庫統計,目前全球僅有一款藥物獲批用于治療GPP,即勃林格殷格翰的抗IL-36R單抗佩索利單抗,該藥物已在國內上市。尚未有國內企業自研的IL-36R抗體獲批上市。 破局者故事 創新藥重返泡沫時代?對話映恩生物朱忠遠:行業估值有泡沫不是壞事,對外授權不是創新藥公司的目標,而是手段 隨著公司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被調入滬港通下港股通標的名單,以及首個核心產品III期臨床研究宣布成功,9月12日,映恩生物(09606.HK)的股價一度達到563.50港元/股的歷史新高。不過,在港股創新藥“擊鼓傳花”的氛圍下,截至發稿,公司最新股價為305港元/股。 記者注意到,在多則BD消息的刺激下,今年前9個月內,港股創新藥指數從666.91飆升到1660.66,此后震蕩至今,目前為1397.7。中國創新藥重返泡沫時代?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9月中旬,映恩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朱忠遠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他的答案是:行業發展就像酒發酵,泡沫一定存在,但BD是手段不是目的。 他還展開暢想,十年后中國能出現一批全球頂尖的ADC企業,“到時候我們這些創始人聚在一起喝酒,聊的不是‘誰賣了多少管線’,而是‘誰的藥救了多少全球患者’”。
          創新 創新藥 港股創新藥ETF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人伊香蕉久久精品 | 伊人久久大线蕉香港三级 | 日本乱码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