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達州萬源傳統“老手藝”叩開鄉村“致富門”

          達州融媒 2025-10-28 20:11:42

          當晨光掠過大巴山脊,朵朵香菇正從竹峪鎮土龍廟村的椴木上悄然探頭;古東關街道廟溝河社區里,橡子涼粉的清香隨著運輸車的軌跡飄散,喚醒一天的煙火氣;玉帶鄉的戲臺上,端公戲的鑼鼓一響,便聚攏了整個鄉鎮的人氣。

          竹峪鎮土龍廟村椴木香菇木耳基地。

          這些深藏在達州市萬源市山間市井的老手藝、老腔調,曾是祖輩們的生活日常,如今正被重新“擦亮”,化作當地群眾手中的收益、家門口的產業、提振消費的鑰匙,無聲講述著一個個關于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生動故事。

          椴木生“金”富鄉鄰

          十月深秋,霧氣還在林間纏綿,土龍廟村黨支部書記任登福已經踩著露水來到村集體的香菇基地。這些散發著清香的椴木香菇,不僅承載著土龍廟村半個世紀的手藝傳承,更成為撬動村民增收的“金鑰匙”。

          時光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土龍廟村的能人們便開始收集野生菌絲試驗培植。那時的他們或許不會想到,這朵小小的香菇,能在50年后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種,自家樹林不夠的,還要跑到陜西去包山林呢!”任登福眼神里滿是對往昔“耳菇之鄉”盛況的懷念。

          然而,傳統的種植方式始終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轉機出現在2022年,在幫扶單位達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土龍廟村決定讓這項老技藝重煥新生,以此敲開鄉村振興的大門。

          竹峪鎮土龍廟村群眾架設椴木香菇棒。

          為什么選擇椴木香菇?任登福道出了其中的奧秘:村支兩委成員都是種植椴木菇的老把式,他自己也曾遠赴陜西專門學習種植。更重要的是,這項產業帶動能力強、門檻低、見效快。“這是我們土龍廟人刻在基因里的手藝,現在要用現代化的方式來振興它。”

          生長中的椴木香菇。

          說干就干。2022年,全村200余戶700多名群眾齊心協力,首年試種24000棒,次年便收入3萬余元。初戰告捷讓村民們信心倍增,種植規模如雨后春筍般擴大:2023年78000棒,2024年98000棒,今年更是擴大到12萬棒,預計年收入可突破50萬元大關。

          “現在根本不愁銷路,常有老板主動上門收購。”任登福笑著說,從2025年起,村里還計劃每年新增2萬棒,讓這朵“致富菇”開遍山野。

          2023年,這項技藝成功申報達州市級非遺。在任登福看來,申遺不僅是傳承保護,更為土龍廟的椴木菇打造了一張金字招牌。“這是我們土龍廟的標志,要讓更多人知道這山珍的好!”

          如今,香菇基地已穩定帶動50余名無法外出的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人年增收3000元。群眾高永香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基地務工、流轉土地、年底分紅,多重收入讓她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基地利潤的一部分用于村民分紅,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美麗蛻變。

          橡果成“粉”闖新路

          在古東關街道廟溝河社區一家公司的涼粉廠里,每天都上演著一場從山林到餐桌的奇妙蛻變。深藏山野的橡果,在這里變為透亮的涼粉,成為帶動一方的“綠色金礦”。

          野生橡樹在萬源山區遍布叢生,用橡子制作涼粉更是當地代代相傳的舌尖記憶。然而,這道風味卻長期被困在年底的短暫時光里。“工藝太復雜,能制作的時間又短,以前都是自家做點嘗鮮,零散賣賣,不成氣候。”公司董事長張隆,這位吃著橡子涼粉長大的本地企業家,道出了產業發展的瓶頸。

          制成菜肴的野生橡子涼粉。

          對故鄉味道的眷戀,加上敏銳的市場嗅覺,促使他下定決心,要讓這口“限時”美味突破季節與地域的限制,成為一年四季都能品嘗的產業。今年6月,公司旗下的涼粉工廠正式投產,如今每天能產出200斤野生橡子涼粉,帶動30余名群眾增收。

          雖然工廠投產不久,但市場已報以熱烈的回響。采訪間隙,張隆的手機頻頻響起,是一家家餐館發來的訂單。這樣的場景已是常態,公司目前已與多家當地知名商家達成長期合作。

          除此之外,一項隱形的“采摘經濟”也正在當地隨之興起。黃鐘鎮向家坪村群眾楊傳東,最近經常上山收集橡子,一天能收獲百余斤,輕松增收200多元。昔日無人問津的山間野果,如今變成了群眾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今年9月,在萬源市文化館等部門的指導下,張隆還正式提交了將野生橡子涼粉申報為縣級非遺的申請。“申請非遺不僅是為了打響品牌知名度,更是為了系統性地保護和傳承這項地方技藝。”張隆對未來還有更大展望,申報成功后,公司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不僅在達州增設分廠,還將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并對產品進行多樣化開發,讓這碗源自深山的涼粉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百顆橡果,一碗涼粉,一個迸發著蓬勃生機的綠色產業,用最地道的風味,講述著萬源將傳統智慧轉化為產業優勢的生動故事。

          古戲新“聲”促文旅

          暮色四合,戲臺上人影躍動,牛角聲蒼涼悠遠,穿透山野的寂靜,頭戴彩繪木面具的端公戲傳承人張貴洲踏著傳統“搓步”翩然起舞,手中司刀的銅鈴聲與臺下如潮的喝彩交織共鳴。

          這場2025年初發生在萬源市魏家鎮的演出,吸引了七八千名觀眾從四面八方趕來,不僅擠滿了舞臺前的空地,更點燃了當地的消費熱情。商家周春麗對當天仍然記憶猶新:“演出那天營業額暴漲到8000多元,是平時的10多倍。不僅礦泉水、副食這些賣空了,就連李子酒、土雞、干貨都被游客搶購一空。”這場文化盛宴,讓這個寧靜小鎮切實體驗到了“非遺+文旅”融合帶來的實實在在收益。

          這項從萬源市玉帶鄉走出的達州市級非遺不僅在本地深受歡迎,還曾登上全國各地的舞臺。每年,張貴洲及其團隊在各地演出超百場,足跡遍布寧波、杭州、昆明等地。2024年,張貴洲團隊還與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一家景區簽訂了一年表演協議,每月都要趕赴山東進行表演,單此一項就為其帶來了18萬元的演出收入。

          端公戲表演。

          端公戲的興盛,更造就了一批“既能傳承文化,又能過好日子”的新時代藝人。來自魏家鎮的李堯,2016年放棄在外務工,跟隨張貴洲從頭開始學習端公戲,并在學成之后全職加入表演團隊,如今年收入達15—20萬元,比在外打工高了不少。“既能傳承家鄉文化,又能過上體面生活,還能不時回家照顧家庭,這是從前想都不敢想的。”李堯笑著說。

          在張貴洲的表演團隊中,不僅有像李堯這樣的本地群眾,還有來自周邊巴中通江、平昌等地的群眾,每人每年通過表演端公戲獲得的收入基本都在10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增收致富的雙贏。

          如今,張貴洲還有一個更宏大的愿景:“作為一個萬源人,在外地表演時,我經常在想能不能因為端公戲也把觀眾吸引到萬源來,為打響萬源文旅知名度盡一份力。”為了這個愿景,張貴洲正在考慮進一步對端公戲進行改良,在保持核心技藝的基礎上,讓端公戲適應更多元的舞臺,最終將其打造成為萬源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從竹峪鎮的椴木香菇,到廟溝河的橡子涼粉,再到玉帶鄉的端公戲,萬源市正以非遺為脈絡,繪就一幅文化傳承與經濟繁榮相得益彰的錦繡畫卷,為鄉村振興寫下最生動的注腳。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se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 婷婷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 | 色综合AV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