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5-11-03 20:31:16
2023年,四川省營山縣被列為全省39個欠發達縣域之一。面對發展難題,該縣迅速搭建托底性幫扶縣級工作推進機制,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2024年,四川省委社會工作部牽頭,聯合四川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興業銀行成都分行,分別定點幫扶營山縣老林鎮龍躍村、淥井鎮淥井村、東升鎮三官村、回龍鎮龍壩村。各幫扶單位發揮自身優勢,從人才培育、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為鄉村注入強勁動能。
一年多來,受扶鄉村一步步激發內生“造血”能力,慢慢丟掉幫扶“拐杖”。如今,村干部和村民成了鄉村振興的主角,用雙手勾勒發展藍圖,為加快擺脫欠發達縣域奠定了堅實根基。
“冷清村”熱鬧了
“注意切斷對方的傳球路線,要積極爭搶籃板!”2025年初,老林鎮龍躍村文書、助理社會工作師吳玲麗策劃組織的一場“村BA”籃球比賽,吸引了村里的返鄉青年、放假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她還特意邀請縣內的籃球愛好者前來參賽。籃球已成為龍躍村村民熱捧的一項運動。
“這活動辦得太給力了!龍躍村現在越來越有活力了!”營山天翼助殘社會服務中心負責人、“三區計劃”營山項目負責人羅軍,看完比賽忍不住點贊。在他看來,這場籃球賽說明龍躍村的社會工作真正“火”了起來。
而這之前,村民們閑下來要么在家看電視,要么湊在一起閑聊,精神文化生活清湯寡水。究其原因不難發現:該村距離營山縣城45公里,地理位置偏、資源匱乏,社會工作不溫不火也就在情理之中。
轉機出現在2024年。省委社會工作部“三區計劃”將營山縣納入其中,縣委社會工作部一眼看中龍躍村,在這里推行試點工作。加之省委社會工作部派駐該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肖建是開展社會工作的一把好手,在多方力量加持下,龍躍村的社會工作有了新的動能。
自打這場籃球賽之后,龍躍村的籃球運動就沒斷過。每天下班時間一到,附近村民、周邊單位的職工,都會不約而同往村公共服務中心的籃球場跑。2025年,吳玲麗主動對接營山縣慈善會,為龍躍村成立了慈善基金,前后共募到9萬余元。有了這筆錢,村里開展活動再也不用犯愁“沒錢用”了。自籃球活動打開了社會工作的服務“窗口”,吳玲麗又先后聯系縣旗袍協會來村里送文藝下鄉,春節前請來縣書法家協會的老師,在村委會院壩里開展寫春聯、送春聯等活動。
“現在龍躍村的活動豐富多彩,大家精神頭都不一樣了!這就是我們做社會工作的意義。”看著村里的變化,吳玲麗打心底高興。
山旮旯里飛出“金鳳凰”
走進淥井鎮淥井村華光寨,村民張禮貴家的林間養殖小院格外熱鬧:一群土雞在樹林里啄食、散步,有的還飛到樹枝上歇腳;20多只大白鵝伸著脖子“昂昂”叫,在水池里撲騰嬉戲。張禮貴往院壩里撒把谷料,土雞、白鵝立馬圍過來,爭搶著進食。
“一年多前,我就養了100來只雞和鵝,現在都300多只了!”張禮貴笑著說,這變化全靠四川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的幫扶,幫他打通了銷售的“堵點”。
張禮貴散養的家禽肉質緊實、味道正宗,深受市場青睞,但他一直不敢擴大規模。“怕養多了賣不出去,砸手里就麻煩了!”張禮貴說。
2024年,四川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駐淥井村工作隊員王海濱到他家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張禮貴的顧慮后,王海濱拍著胸脯說:“你放心,養出來的家禽,我們單位兜底回購!”有了這句話,張禮貴心里的石頭落了地,當即決定擴大養殖規模。
在王海濱的幫助下,張禮貴把繁育室翻新升級了。剛孵化的小雞在繁育室里養一個多月,長結實了再放到林間散養,直到出欄。如今,張禮貴形成了“自繁自育—林間散養—單位回購”的完整鏈條。但他沒有滿足于此:“單位幫扶是一時的,不能一輩子靠別人。”
張禮貴騎著摩托車,跑遍了蓬安、南充的大小餐飲店,一家家談合作。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少餐飲店都愿意跟他合作,他成了穩定的土雞供貨商。“現在銷路不用愁,訂單還不少呢!”張禮貴說,接下來他打算再擴大養殖規模,把養殖生意做得更大。
在回龍鎮龍壩村,興業銀行成都分行的幫扶也讓村民嘗到了甜頭。2024年,幫扶單位給村里的脫貧戶免費送了一批青腳麻雞苗。如今,這些雞都長大了,到了出欄的時候。村民唐小君看著自家圈里活蹦亂跳的雞,笑得合不攏嘴。“平時雞蛋吃不完,就拿到集市上賣,能換點零花錢;年底把雞賣了,又是一筆收入!”唐小君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我們打算給村民送鴨苗、鵝苗,村里有40多口堰塘,正好用來養殖!”興業銀行成都分行派駐龍壩村的駐村工作隊員黃文奇說,明年計劃給有種植意愿的村民送果樹苗,讓大家多一條增收路。
生產生活大變樣
傍晚的東升鎮三官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壩格外熱鬧。村民們吃完晚飯,紛紛來到這里: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鍛煉,有的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聊著今年豐收的喜悅。夕陽下,村委會辦公樓外墻上的“鄉村振興”主題彩繪格外顯眼。
“這樣的大型彩繪村里有5處,都畫在村道路旁村民家的外墻上,國慶節前全都畫好了!”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派駐三官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濤介紹,彩繪內容展現的是鄉風文明、農村新變化,把村民們在鄉村振興中的精氣神兒都畫了出來。
“自從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來幫扶,我們村不管是村容村貌,還是村民的精神頭,都變了樣!”三官村黨支部書記羅建全感慨道。一年多來,幫扶單位先后4次送文藝下鄉,歌曲、舞蹈輪番上演,不僅讓村民過了“文化癮”,還拉近了大家的心;辦了兩次趣味農民運動會,滾鐵環、夾豆子等項目讓村民們樂在其中,干群關系也更融洽了;建設思想文化陣地,村民們路過時看一看、學一學,思想境界提高了……
幫扶單位不僅在精神文化上發力,還把實用技術送到了村民手中。
2025年10月9日,在三官村呂家灣,旋耕機“隆隆”作響,肥沃的土地被翻成整齊的廂垅。李曉翠站在田埂上,指揮農機手播種油菜籽。不到半小時,一畝多土地就完成了播種。“這是我新開墾的50多畝地,趁天氣晴好得趕緊種上!”李曉翠說。2024年底,她回到三官村創業,成立了營山縣新農農牧專業合作社,開墾了100多畝地種小麥和油菜。
李曉翠說,多虧幫扶單位組織的培訓和考察,以及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圖書館三官村分館在村委會的設立。“農閑時,我就去圖書館看書、查資料,根據天氣、土壤情況安排耕種、施肥、防病蟲害。”如今,這位“90后”新農人成了種植行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