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01:33:1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彭斐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彭斐 發自北京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增長7.5%。這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長目標自2005年來首次低于8%。
對于這一預期目標的調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姚愛興表示,GDP7.5%的增長目標,表現出一個“穩”的態度,同時這也有利于地方政府調整經濟增長結構。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認為,7.5%的增速有深層次因素,經濟存在失衡現象,調結構并非易事。而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則表示,今年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一些困難,但是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
姚愛興:7.5%增速表現出“穩”
就經濟增速目標調低至7.5%,姚愛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經濟增速預期下降,有主動因素,也有被動因素,“我覺得主動的,是從調結構角度出發,在調結構的過程中,中央把目標調低,這樣有利于政策的實施。被動方面,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形勢,可能逼得我們也不得不這么做,從中央來講,今年講究穩,7.5%的增速表現出一個“穩”的態度”。
同時,他表示,GDP增速目標放緩,有利于地方政府調整結構。他舉例說,“開過車嗎?調結構其實就像汽車轉向,轉向的時候必然要踩剎車,是為了以后跑得更快,轉過來再加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還追求高速度,各地為了保證這個速度,必然會把調結構放緩、放慢,甚至暫時不考慮。把增速調下來,各地就有了調結構的余地。”
對于拉動當地GDP的三駕馬車,姚愛興表示,寧夏的發展應該還是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外貿在地處內陸的寧夏占的比例非常小,大約只占百分之三點幾。而在消費拉動方面,他說,“今年我們希望的還是縮小投資對經濟拉動,讓消費這塊上去,關鍵是現在還是收入低,老百姓不踏實,有的一點收入,不可能全拿來消費,有的還指望養老,為子女安家立業,不可能全部拿來消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中央GDP目標較去年降低0.5個百分點,但一些地方目標仍然很高,姚愛興對此表示,寧夏今年經濟目標是8.5%,在西部是比較低的,寧夏去年目標是GDP增長12%,最終也完成了12%,再往前還有15%、17%的年份,但這幾年基本上是一直往下走,主要原因是增長基數上去了。
作為地方政府官員,姚愛興對地方GDP增速目標高于中央也有自己的看法:“寧夏這個地方首先是要發展的,穩定和發展對于民族地區來說能夠穩定布局,沒有發展,人丁也不好保留。從我們來講,需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來布局,但中央財政是保基本吃飯,還有一些需要自己安排資金布局,需要有一定經濟做后盾。穩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改善基礎設施,光靠中央的轉移是不夠的,欠發達地區,發展仍是一個非常重的任務。”
他說,為了抵御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在擴內需上,中央安排了一些項目,但是這些項目給你一塊錢,就要求地方配套一塊錢,甚至更多,地方形成了好多債務。中央投入可以通過別的方式籌措資金,但地方沒這么多錢只能欠債。
姚愛興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基礎設施,像道路、交通、城市建設,好多公益事業,包括教育、文化、衛生等,如果中央投入多一點,地方財政則可以騰出來,增加老百姓收入。
萬鋼:7.5%增速有深層次因素
在昨天全國政協致公黨和僑聯的聯席討論上,萬鋼說,金融危機已經過去3年了,但是全球經濟并沒有好轉,美國出現了復蘇,但卻是無就業的復蘇,歐債危機的影響正在傳播,中國企業家正感受到歐洲訂單減少,而發展中國家則承受通貨膨脹的壓力。
他說,經濟周期性危機可以通過常規辦法進行自我修復,但現在我們存在深層次的矛盾,經濟失衡,而這種失衡體現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失衡,虛擬經濟高利潤,實體經濟低利潤,有些企業無利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存在失衡現象,宏觀調控要解決長期問題,比如資源和環境壓力等。
“企業治理結構也有失衡存在。”萬鋼說,企業分紅減少,股市應該是民間投資的穩定收益,但我國的利息低,而分紅比利息還低。
他總結說,調結構并非易事,不要說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就是調整管理結構就夠企業受的了。
陳佳貴:經濟不太可能跌破8%
當被問及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是不是會低于8%時,陳佳貴一愣,然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認為不太可能”。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陳佳貴表示,今年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一些困難,但是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
今年1月CPI同比上漲4.5%,陳佳貴認為,這一數字還是比較高,隨著經濟的回落,未來CPI可能會向下走一些,但是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依然有很多,今年通脹還會保持在一個相對高位。“農產品的不確定性,輸入型通脹抬頭,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都將成為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CPI或許會在4%左右。”陳佳貴說。
作為來自四川代表團的人大代表,當回答四川經濟2011年GDP突破2萬億元時,陳佳貴說,“我們不能單看總量,四川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看人均GDP,四川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東部很多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而四川的工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