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2-12-10 09:14:05
2012年出現風險和高風險的中國上市公司,占總體上市公司比重達到28.12%,超過1/4。上市公司異常指標大量出現,總體財務安全狀況非常嚴峻。
12月9日,在第十二屆中國經濟論壇上,《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與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評級與認證中心聯合發布了《2012年度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報告》。
實體經濟經營困難,上市公司財務安全狀況嚴峻
《2012年度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報告》根據中國實體經濟20個行業共計1689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來至2012年三季度的財務數據分析形成。
報告認為,2012年中國實體經濟上市公司總體財務安全快速下降趨勢明顯,是近10年來總體財務安全最差的一年。2012年出現風險和高風險(ST和退市風險)的中國上市公司,占總體上市公司比重達到28.12%,超過1/4。上市公司異常指標大量出現,總體財務安全狀況非常嚴峻。
截至2012年10月, 20個行業財務安全指數同比全部呈現下降趨勢,其中12個行業下降幅度超過10%,下降行業比例和降幅也為近10年來最大。其中,房地產業下降35.32%,是20個行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除房地產行業外,降幅超過20%的行業還有:倉儲行業、批發業、建筑行業、多種經營業、公共事業行業等。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房地產業、倉儲業、建筑業等3個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已經顯現;房地產業、電信業、農林牧漁業、機械工業、建筑行業、多種經營行業等6行業上市公司經常收支指標出現嚴重異常。
此外,食品行業、倉儲業、零售業、批發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建筑業、運輸業等8個行業銀行借款使用效率最低。而企業借款使用效率低下,正反映了實體經濟經營困難,銷售乏力,利息負擔沉重。同時,銀行貸款風險進一步加大。
實體經濟面臨發展粗放、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今年的中國經濟論壇,以“實體經濟的回歸與轉型”為主題,對當前實體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蔡名照說,黨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這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對實體經濟重新認識和探索,必將啟發人們對中國企業改革深度思考,而實體經濟的回歸與發展,也必將推動中國企業的進一步變革和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認為,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必須從自身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邵寧分析,我國實體經濟長期面臨發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要克服困難,實體經濟就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同時強化管理,練好內功,積極“走出去”,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和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所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室主任陳耀表示,中國實體經濟的重塑核心,就在于不斷推動區域的產業升級。他建議,在區域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要突破單一的政府運作模式,適當引入具有豐富產業運營經驗的市場化機構。他舉例說,日前河北固安工業園區引入市場機構華夏幸福基業,由華夏幸福基業投資220億元的固安肽谷生物科學園即將全面啟動,就是一個積極探索。
重振實體經濟,政府應當加強引導
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厲以寧提醒,要實現實體經濟回歸,信心最重要。他指出,目前中國正在出現新的優勢和紅利,如技工群體正在發展壯大、科技水平正在提高。增強信心的目的在于調動民間積極性,這樣改革才能向前推進。
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介紹,目前實體經濟企業不僅面臨融資難和融資貴,還面臨用工難、投資難、盈利難、轉型難等多重困境。“要緩解這些困境,推進金融改革和財稅改革非常重要。”辜勝阻建議,擴大金融供給,讓民間資本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中小銀行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同時大力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顯著地提高直接融資。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介紹,目前企業去庫存化已接近尾聲,生產增速高于庫存增速,這是比較好的跡象。此外工業用電量也出現回升,總體看,工業企穩非常明顯,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大家對工業的信心。他建議,在當前形勢下,企業結構調整的意愿比較足,政府應當不失時機地加強引導,加快調整步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