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8 00:29:0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中國未來的城鎮化進程正面臨著體制突圍的現實挑戰:如何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如何規范農村集體土地的征用?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城鎮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建議,提高城鎮化的質量,首先要徹底改革排斥農民進城落戶和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首先要規范征地程序,逐步縮小征地范圍。22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強調,不能限制或者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锻恋毓芾矸ā返男抻啛o疑吹響了變革的號角。
大中城市落戶限制將逐步放開
戶籍改革將會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日前,管理層針對戶籍改革有密集表態。
12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調研工作座談會表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把農民工轉化為市民。
1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發改委主任張平說,明年我國將總結全國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經驗,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緊研究制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
個別地方已經在率先嘗試。
日前,哈爾濱、南寧分別發布新政,將取消農業與非農戶籍劃分,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戶口統稱“居民戶口”。
城鎮化面臨不少困難
今年“兩會”,溫家寶總理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時明確表示了對于戶籍改制的決心和力度,“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比老一代的農民工還有一些特殊的困難,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那些長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
社會對現行戶籍制度的詬病已由來已久,對于2.5億“農民工”而言,他們工作、生活在城市,為城市的建設付出巨大的貢獻,但卻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待遇。不僅他們無法獲得城市戶籍,他們的下一代也仍然沒有辦法解決身份問題,造成求學、就業、醫療等難題。
城鎮化面臨著現行戶籍制度的嚴重掣肘,據統計顯示,我國有17%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卻沒有在城鎮落戶,另外還有7000多萬的流動人口。
2009年,全球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農村,我國在2011年實現這一水平。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51.27%,據此計算我國城鎮人口已達6.9億,但是,2011年年底中國農村戶籍人口是9.3億,這意味著城鎮人口數量僅為4.2億。有學者稱,我國城鎮化水平至少要減掉三分之一。
戶籍制度不僅隔離城鄉,也隔離城市居民,早在2010年,全國13家報社發表共同社論《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速戶籍改革》,社論稱,戶籍不僅隔離城鄉,也隔離城市居民,一些居民與其他人一樣納稅,但沒有戶口卻讓他們無法享受同等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現在中國社會積累的許多問題和矛盾都是與戶籍密切相關的,“按照現在中國的財力和實力,完全有足夠的能力來推動這個戶籍改制的進程。”
2012年初,公眾期許已久的戶籍改革開始有了突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對戶籍遷移實行分類政策,即縣級市、地級市、直轄市落戶條件不同,落戶難易程度不同??h級市落戶比較容易,而直轄市的落戶須“合理控制”。
這些年來,各地雖然都在實行戶籍改革,但總體推進緩慢。隨著城市化發展,如何解決進城農民工身份轉變和市民待遇問題,已成為社會尤其是城市必須正視的矛盾,而到了年底,戶籍改革提速。
戶籍改革助推城鎮化
最近,無論是“十八大”報告,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預示城鎮化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尤其是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城鎮化單列為六大任務之一,對城鎮化定調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并明確“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
城鎮化是未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主線,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為政策落實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此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破冰已是大勢所趨。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尹中卿表示,雖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長期以來各個地方都把推進城鎮化簡單地等同于城市建設,過分注重城市建成區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城市人口規模的集聚,把農業的轉移人員僅僅當做生產者、當做勞動力,而不愿意接受他們本人和他的家屬進入城市成為市民,結果導致了現在比較嚴重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城鎮化專題調研報告指出,重物輕人、高代價、粗放式的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戰略。我國城鎮化將從以前過度追求“量”的增長向“質”的提高轉變,更加注重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的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
尚需中央財政支持
李克強在會上指出,面對世界經濟低迷的態勢,中國作為大國要立足內需,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要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還要靠改革。推動城鎮化,把農民工逐步轉為城市市民,需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在經濟低迷、人口紅利減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背景下,戶籍開放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中國遇到了“未富先老”的新問題,原有經濟發展優勢消失了,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源泉?!澳壳敖洕3指咴鲩L率的主要因素是資本的投入,其實全要素生產率對這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下降的。改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手段?!?/p>
在他看來,勞動力的流動構成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部分,戶籍制度改革使農民變成市民,這部分人就變成了穩定的勞動力,直接改變了勞動供給?!皯艏贫雀母镒屨谥贫壬霞钷r村人口進入城市,提高人口轉移的力度。而農民工變成市民后享受各種社會保障,解除了后顧之憂,能夠像市民一樣消費、生活,這可以改善內需中的消費需求,使經濟增長更加協調、可持續。”蔡昉認為,戶籍制度保證穩定的勞動供給、提高勞動參與率等效果,一石三鳥,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過,戶籍制度背后還面臨著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問題。近期,在京滬等大城市,出現了本地戶籍與非本地戶籍之間為中考、高考資源激烈爭斗的局面,這種爭端的背后說明目前中國人口為爭奪稀缺的公共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矛盾已經到了比較激烈的地步。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表示,“北京市有2000萬人口,大概有700萬~800萬是外來人口,占40%;如果把北京的公共服務勻出來給這些人口,將造成兩個結果:第一,公共支出大幅度轉向新增人口的時候,城市財政能力承受不??;第二,城市原有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大幅下降。這會引發新的矛盾?!?/p>
胡星斗說,像北京上海這些外來人口多的城市,二元戶籍制可以早點取消,但是市民待遇可分年限獲得,比如在這個城市工作一年,享有什么待遇;工作三年,享有哪些待遇,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等,這個過程會相對緩慢?!爱斎还馊∠麘艏恍?,中央政府要進行財政補償,否則放開戶籍制度后政府將面臨巨大的低保、醫保壓力,中央政府需要統籌規劃,轉移支付,而且中央財政有這個實力?!?/p>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m.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