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01:12:0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收入分配改革關系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印發已一年有余,但業內期待的相關配套細則遲遲未見動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林水利工會主席盛明富關注的焦點落在促進中低收入職工工資的合理增長上面,并提交了《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促進中低收入職工工資合理增長》的提案。
昨日(3月4日),盛明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稱,當前最關心的還是一線職工的收入分配問題,相關政策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都已提出,關鍵是落實不到位,需要形成一種增長機制。政府職能的缺位成為影響職工工資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勞方、資方和政府構成三角形,三角形越等邊,勞動關系越穩固。政府在中間要起決定性作用。”
超四成職工月薪不足2000元
盛明富介紹,據全國總工會2012年第七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42.5%的職工月工資不足2000元,主要人群是農民工,集中在城鎮私營企業和部分國有困難企業,特別是省屬以下國有困難中小企業以及農墾、森工、有色冶金等系統的長期經營困難的地方國企。同時,收入差距也在進一步加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鎮就業人員2011年行業平均工資最高和最低差距為4.48倍。
盛明富認為,如果加上工資外收入和福利待遇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已達5~10倍。企業內部的高管和一線職工工資收入差距也在拉大,2005~2010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年均增長18.1%,而一線職工的增長率僅有15.2%。
此外,拖欠工資,尤其是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也是關注焦點。近年來,全國總工會在每年元旦、春節期間,都會開展農民工工資的清欠工作,僅2014年元旦、春節期間,為150萬職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資就達40億元。
在盛明富看來,這一系列問題都是職工工資增長道路上的重重困難。“(應該)讓一線職工收入增長有一個機制保證,這是個大問題,包括工資供給機制、工資增長機制、工資的支付保障機制。”
在提高職工工資水平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努力,以最低工資標準為例,提升的幅度明顯,部分地區甚至接近2000元。
但是,盛明富認為,最低工資標準在地方政府,甚至是企業內部的落實情況并不好,企業在職工工資問題上的話語權太大。“幾十年來,職工工資沒有形成增長機制,什么時候漲,漲多少,基本上都是企業說了算,這是不正常的。工資要形成集體協商制度。”
所謂集體協商制度,就是在政府的召集下,工會代表職工出面和企業就職工工資的相關情況進行協商。
工資增長聯動機制已試點
實際上,從近年各地公開的勞動爭議糾紛數量來看,主要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且增速較快。究其原因,盛明富認為,近年來地方政府在績效考核、當地經濟發展等方面考慮,主要精力在GDP增長,對職工工資的監管、指導工作做得不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針對職工工資問題的法律。因此,盛明富建議:加強工資相關立法,盡快制定出臺《工資條例》;加強政府對工資分配的宏觀指導,使最低工資標準和物價上漲掛鉤,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保障制度等。“圍繞一線職工工資增長,如何從立法層面推動解決,政府要監管到位,同時形成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已經是刻不容緩。”
2013年初,國務院轉發《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倍增計劃”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但具體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隨后一年時間里,并沒有相關細則出來。
盛明富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形成有效的增長機制和聯動機制,這是破解企業快速發展,職工工資停滯不前,尤其是一線職工工資增長緩慢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職工收入的合理機制。此方式已經在一些地方大型國有集團試行,且取得了較好效果。下一步,將繼續通過與地政府協商,在一些大型國企推行協商聯動機制。目前來看,通過由下到上推進企業職工工資增長可能更實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