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01:52:56
海優道投資發行的國創能源定向增發基金兌付延期一事,如今變得越發撲朔迷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鄭佩珊
每經記者 鄭佩珊
上海優道投資發行的國創能源定向增發基金兌付延期一事,如今變得越發撲朔迷離。
一方面,國創能源承認收取了來自優道投資的打款,具體數額還未核實;另一方面,國創能源3月15日再出公告,稱成立一家產業并購基金用于償還優道投資的債務,但兌付時間需在一年之后。
至少有5名以上認購優道投資相關產品的投資者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同意上述做法,“我們不希望再拖上一年時間。”
設新基金裝優道債權/
上周四(3月13日),國創能源公開承認收到了上海優道投資以公司定向增發為由頭募集的資金,同時也承認在未獲得優道投資允許的情況下私自劃轉了這筆款項。
誰也未料到,3月15日,國創能源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重慶四維創投擬設立一只產業并購基金,該基金與上海優道投資簽訂《入伙協議》,優道投資以現金及合法持有的債權及其他財產權益共計5億元對合伙企業出資,認購相應的有限合伙份額。優道投資對合伙企業的投資期限為12+24個月。一年期滿后,優道投資可進行申購贖回。上述協議尚未提交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討論批準。
在公告發布之后,多名投資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表示不愿意接受這一方案,“我們的兌付時間已經延期了,只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回本金。”
根據多名投資者向記者提供的對話內容來看,優道投資董事長楊智琴在國創能源設立基金的公告公布之后,向眾多投資者表示,入伙協議和履約擔保協議是和國創能源新近爭取的結果,先讓國創能源以公告的形式承認對優道的債權。“并購基金的協議只是說明優道投資對國創能源的投資,國創能源作擔保。”楊智琴指出,“但上述5億元的債權對應的是優道發行的哪款產品,我們都沒有進行簽署,愿意的客戶可以自己選擇,不愿意也就維持原樣,多一個選擇而已。”
律師:國創應立即還款/
有部分投資者向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已經通過律師進行調查取證,“將盡快起訴,希望追討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
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厲律師進一步指出,在未獲得證監會批文的情況下,國創能源以“監管賬戶”之名,收取優道投資面向社會募集的定向增發投資基金,這種“先斬后奏”的做法明顯涉嫌違反《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證券律師嚴義明指出,“國創能源現在仍然構成非法集資性質。應由證監會出面進行調查和處理進行行政處罰。非法集資的款項本來就應該立即償還,不存在一年后兌付的情況。”
“就秩序來講,不管投資者同不同意,這筆錢必須要馬上退回,如果通過設立基金從而達到延期還款的目的,不就是變相認可了這個非法集資?將來哪一家上市公司都可以這樣做。”嚴義明指出。
“雖然現在處在刑事偵查階段,但不影響投資者民事訴訟。”王志斌律師指出,“投資者把優道和上市公司告上法庭,法院會根據實際情況,要求上市公司和優道投資與眾多投資者解除合同并返還本金利息,同時法院會對這筆資金進行財產保全。”
目前已有多位投資者開始委托律師,一旦訴訟成立,根據國創能源與優道投資共同發行的國創能源定向增發基金的總額來計算,目前金額在6.5億元左右。
國創:公安機關尚未調查公司/
3月13日,此前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對優道投資進行擔保的華陽集團,也發布了澄清公告,稱“中國華陽控資控股有限公司系中國華陽經貿集團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國華陽經貿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各子公司(包括但不限于中國華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均從未向任何無產權關系的體外公司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包括從未向上海優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所發行的任何金融產品提供回購擔保。上海優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假冒我司名義對該公司造成侵權的行為,公安機關已立案依法嚴查。”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擔保函的見證律師上海君泰律師事務所王芃律師進行了詢問,她表示,“我們能保證擔保函肯定是真的,現在是華陽投資在撇清責任。”隨后記者詢問,“華陽方面是哪一位負責人簽署的擔保函?”在電話另一端,長達2分鐘她未說話,最后她向記者表示,“這些周劍云(國創能源前董事長兼總經理)最清楚,你們還是去問他吧。”
與此同時,投資者向優道投資方面進行核實之后,發現優道投資董事長楊智琴的說法與華陽集團不同。
對于上述事宜,楊智琴曾公開對幾十名投資者表示會召開股東大會進行討論,此后又表示監管部門不允許多人集會,故只能一對一進行談判。
楊智琴對投資者表示,“何律師(另一名見證律師何志剛)沒有按照正常程序見證?我問過他,去年他是比對過的。材料可以給經偵,但是目前,即使華陽號稱報案,相關公安機關也沒有聯系我們調查。”
到底誰在說謊?厲健律師指出,華陽集團公告顯示,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優道投資假冒華陽公司名義侵權的行為,厲律師分析,一旦查實偽造或盜蓋華陽公章,虛設擔保,騙取投資人信任,那么,優道投資及相關人員明顯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集資詐騙刑事犯罪。
國創信披曾多次違規/
除了非法集資之外,國創能源還存在信披違規問題,上市公司沒有依法披露相關協議和資金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國創能源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信披違規的現象,但違規成本始終偏低。
關于最近五年被證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采取監管措施和行政處罰的公告顯示,2008年國創能源未經股東大會審議批準,放棄1900萬元債權,未履行信息披露義務。2007~2009年違規追加2050萬元購買重慶超思信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且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七次會議決議公告存在重大遺漏。2008年公司控股子公司重慶超思與深圳市永恒國度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的重大合同內容未在公司2008年度財務報告中完整披露。2009年對深圳旭萊增資過程存在重大信息遺漏,深圳旭萊通過不公允的債權債務沖抵交易,造成6050萬元債權損失。2008年公司以1.702億元購買土地資產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未按規定向證監會報送材料進行審批。2009年公司披露的關于實際控制人的澄清公告不完整。
此前,投資者朱閣強、董建庭訴訟國創能源及青海中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證券欺詐賠償糾紛一案,貴陽市中院判定,貴陽市中院認定國創能源信息披露違規案件與投資者的投資損失不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國創能源被判無罪。
“此前多次違規,而違法成本幾乎為零,也是公司屢屢違規的重要原因。”厲健律師指出。
厲健律師表示,國創能源未依法披露《委托融資協議書》《融資服務框架協議》簽訂及履行情況,明顯涉嫌信息披露違規,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根據《證券法》第193條規定,證監會可責令改正,給予警告,處30萬至60萬元罰款,負責主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出3萬至30萬元罰款。此外,該協議涉及監管資金高達10億元,重大合同簽訂未經國創能源董事會、股東會審議,凸顯公司治理混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