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6 01:55:28
每經編輯|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康斯坦丁
近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猛,多部票房破億元,甚至達數十億元。
據國家電影資金辦初步統計,7月全國電影票房達到54.9億元,刷新月度票房紀錄。其中,《捉妖記》、《大圣歸來》和《煎餅俠》三部貢獻33.65億元,占比超六成。截至8月3日,《捉妖記》票房累計18.36億元,排片26909場,位居第一。
在影片的營銷中,互聯網是推動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渠道。究其原因,除了便捷性外,低價是帶動銷量攀升的不二法門。消費者也嘗到了9.9元、19.9元等超低電影票帶來的甜頭。
但近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中國電影制片人發布的《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范》要求,票務電商正式納入規范,制片、發行、院線、影院需簽訂影片放映合同,相關方需在合同中明確協議票價,集體票價相關方可根據市場供需和經營成本協議確定。
上述新規讓低價票成為往事,不少票務電商很“受傷”。在線電影售票平臺長達兩年多的燒錢大戰,或由此終結。此外,正被低票價改變的中國電影市場,也在悄然變換新的融資方式。
筆者認為,低價電影票是“互聯網+電影”帶來的一項福利,體現在經濟性和便利性上,也給影迷帶來觀影體驗的提升。同時,低票價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若用行政手段過多干預或違背市場邏輯。
此前,各大在線電影售票平臺為了爭奪用戶,不斷投入巨額補貼,低價電影票充斥市場。原本這只是電影出品方、院線、售票平臺等為了培養消費者進入電影院的習慣,但現在誰都不能收手。就像專車平臺之間的燒錢大戰,就看哪一方堅持不住。低價電影票因牽涉多方面利益,已騎虎難下。
有人認為,目前超一半的票房來自在線售票平臺,而且多是低價票。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電影市場秩序,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
上述《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范》要求,電商等代銷機構可積極開展促銷行動,但電影零售票價、活動票價均不得低于發行放映合同中的協議票價。這就意味著,以往在線售票平臺為了爭奪用戶,進行的超低價電影票活動將一去不復返。
雖然規范已經實施,但目前低價電影票依然存在。19.9元的低價電影票依然層出不窮,在線銷售平臺也以抽獎、代金券等形式變相降價。在短時間內,低價電影票仍是主流,不會被“一錘子”打死。
隨著低價電影票的流行,中國電影市場的融資方式也悄然轉變。去年3月份,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推出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娛樂寶”,消費者最低出資100元就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享受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娛樂權益,同時可以獲得7%的預期年化收益。這其實就是低價電影票的另外一種延伸形式。
娛樂寶首批投資《小時代3》、《小時代4》、《狼圖騰》等電影都獲得不錯票房。百度在去年9月份也推出“百發有戲”,第一期投資電影《黃金時代》,上線兩分鐘后就達到1500萬元的預期認購總額。
到現在,以低價電影票為引子的融資方式更加直白,直接以預售的方式進行。淘寶電影在《小時代4》上映前,首次進行互聯網發行。來自淘寶電影的數據顯示,通過預售淘寶電影賣出《小時代4》電影票近150萬張,提前鎖定超5000萬元的票房。
在嘗到甜頭后,淘寶電影再接再厲,接連推出多部電影的預售,以滿足鎖定票房、進行融資的需要。
可見,低價電影票帶來的地震已經波及到電影市場的多個方面。而且,低價電影票的影響力還在延伸。這已不是《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范》所能阻擋的。
試想,電影票價提升后,肯定會影響消費者觀影的積極性,從影響票房收入。其實,這是電影出品方和院線都不愿意看到的。即使對在線售票平臺來說,沒了低價電影票的吸引,勢必會對用戶量、流量等造成嚴重打擊。
客觀講,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低價電影票功不可沒。低價電影票的威力和影響力還遠未結束。如果現在斬斷,將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