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7 01:23:31
財政部副部長劉偉指出,如果PPP項目運營不當,合同無法執行,最后交給政府,這勢必會增加政府債務。談到資本利得稅方面,劉偉明確表示中央政府目前還沒有這個計劃。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張鐘尹 每經實習編輯 倪 瑞
每經實習記者 張鐘尹 每經實習編輯 倪 瑞
3月24日,財政部副部長劉偉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財政政策的空間”分論壇上表示,“我國的債務風險是可控的。”
他也指出,如果PPP項目運營不當,合同無法執行,最后交給政府,這勢必會增加政府債務。談到資本利得稅方面,劉偉明確表示中央政府目前還沒有這個計劃。
另外,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何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也成為此次分論壇的議題。
PPP不要變成政府債
對于債務問題,劉偉表示,去年中央政府把赤字率第一次提高到了3%,今年的預算仍然按3%安排。
他分析稱,“這是一個全面的積極財政政策,體現了我們對財力的一種平衡。但同時我們也不是需要多少資金就沒有限制,所以我們按3%進行限制,我們3%的數字比去年多了兩千億元人民幣。”
劉偉強調,增加的赤字主要用于結構性減稅、制造業的升級創新,以及民生支出。現在的赤字率按照3%控制,有一定的余地。
劉偉指出,"按照四本預算的前兩本預算,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這加起來的債務是27.3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6%,我們認為它是有空間的。"
記者注意到,上述債務水平低于歐盟60%的預警線,也低于當前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
對于地方債務管控,劉偉說道,債務必須要在人大批準的限額以內,比如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限額是18萬億元,去年年底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15.3萬億元。此外,新增的預算必須要納入當年的年度預算,接受人大的監督。
他強調,在債務控制上,地方債置換措施已開始實施,即用中央發行的債券置換貸款期短和利率高的債務,目前已經置換了8.1萬億元。
在此次分論壇上,中國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也成為參會各國嘉賓關注的話題。
劉偉表示,“要警惕PPP變成政府債。在正常的27萬億債務之外,如果PPP項目運營不當,合同執行不了,最后交給政府勢必會增加政府債務。”
據了解,中國政府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構建起了PPP一整套制度模式、行為規范和項目推進的路徑。
“在我們的項目庫里面現在有1.1萬個項目,13.5萬億的投資總量,這個數據確實是驚人的,這里面當中實際上現在落地的項目1350多個,有2.2萬億的投資已經確定了,三年時間做到這個成績是不容易的。”劉偉也強調遵循市場法則的重要性,要在法制的構架下,讓PPP項目穩步推進。
沒有開征資本利得稅計劃
在回答個稅改革相關問題時,劉偉表示,“個稅的改革在不斷完善和推進當中。”
記者注意到,此前兩會公布的2017預算報告指出,要制定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建設總體方案。
對于大家關心的個人信息問題,劉偉表示,現在的出發點是讓個稅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他進一步表示,一些能夠在納稅環節扣除的信息,先由稅務部門收集過來。現在推出了全面實行“二孩”的政策,對小孩的教育可能在繳納個稅的時候要給出一些相應的信息。
他強調,個人信息會受到保護,并不是所有的個人信息都會體現在上述環節中。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資本利得稅的問題,劉偉表示目前有專家正在研究,但還沒有此計劃。
資本利得稅(英文,簡稱CGT),是對資本利得(低買高賣資產所獲收益)征稅。常見的資本利得如買賣股票、債券、貴金屬和房地產等所獲得的收益,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會征收資本利得稅。
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前主席馬克斯.S.博卡斯表示,美國沒有長期持續征收資本利得稅。他強調,世界各國都存在收入分配問題,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對各國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但僅靠資本利得稅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也是不可能的。
劉偉認為,關于中國政府稅收的改革,下一步將調整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比重,需要理性、穩步地向前推進整個構架。
跨國公司轉移利潤、避稅成熱議
對于財政政策的作用,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史帝芬·格羅夫表示,亞洲國家的財政公共支出主要是用于促進增長,而不是解決收入不平衡、收入不平均的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在亞洲我們要確保投資,既能夠促進收入增長,也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健康方面的公平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在全球經濟互動頻繁的情況下,跨國公司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其轉移利潤、避稅等問題也成為此次分論壇的議題之一。
英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 Dave RAMSDEN表示,美國也遇到了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問題。跨國公司在一個國家采取了經濟活動,有沒有帶來稅收?如果帶來了稅收,政府有沒有征稅?
他認為,這些生產活動帶來的收入依附于更具有流動性的東西,比如知識產權或是公司地點的轉移,也就導致了避稅的問題。
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則希望在此問題上,亞太地區能有很好的發展。她表示,新西蘭期待在稅收流和資金流上保持好狀態,而這需要非常開放的態度。
據不完全統計,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導致的全球企業所得稅流失每年高達1000億至2400億美元,大約占到全球企業所得稅總額的4%~10%。
此前,世界主要經濟體(G20國家)對全球反避稅已達成初步共識。在G20的推動下,BEPS行動計劃或許會對國際反避稅產生積極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