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11 23:59:19
9月11日,《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發布。報告顯示,上海成為本次評估國際人才競爭力最高的區域,北京、廣東和江蘇位列2~4位,與上海共同形成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的第一梯隊。從中西部數據來看,四川省的國際人才競爭力綜合指數得分為1.92,略高于平均值(1.89),在31個省份中處于第十位,而在整個中西部地區居于首位。
每經編輯|張鐘尹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王可然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在此背景下,很多國家更注重爭搶國際人才,全球人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那么,從我國來看,各地國際人才競爭力情況如何呢?
9月11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下稱“報告”),其中,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指數及排名顯示,上海競爭力指數為3.91分,成為本次評估國際人才競爭力最高的區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前九位均為東部省份,四川省位列第十,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報告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兼主任王輝耀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全世界大約有2.5億到3億人在世界各國流動,其中有大量高端人才,因此人才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目前我國國際人才數量引進處于世界較低水平。
上海北京廣東列前三甲
根據報告,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指數體系共分為六個維度,國際人才規模指數、國際人才結構指數、國際人才創新指數、國際人才政策指數、國際人才發展指數和國際人才生活指數。
報告顯示,上海成為本次評估國際人才競爭力最高的區域,北京、廣東和江蘇位列2~4位,與上海共同形成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的第一梯隊。
王輝耀表示,第一梯隊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共性,江蘇和廣東長期位列中國GDP省份排名前兩位。
具體而言,從分項指標來看,“國際人才規模指數”最能夠直觀體現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水平,包括“來華留學生規模指數”、“境外來華工作專家規模指數”兩項指標。
報告顯示,各省份“國際人才規模指數”差距相對明顯,第一名上海與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達0.8分(最大區間為1分)。北京緊隨上海位居第二。廣東和江蘇分列第三、四位,但與上海、北京差距明顯。
從“來華留學生規模指數”來看,當前來華留學生主要集中在北京(0.99)和上海(0.86),北京得分接近最大值1分。
在王輝耀看來,這與當前我國高校的分布情況,以及高校在吸引國際留學生的政策、措施和實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關系。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來華留學規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國當前來華留學工作的推進仍然存在困難。
值得關注的是,總體上看,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等機構公布的國際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2015-2016年,全球109個國家國際人才競爭力的綜合排名中,中國排第48位。中國引進國際人才數量仍然處于世界較低水平,在全球大學排名中,中國大學綜合排名第11位,但中國的國際學生數量排名卻在第80位。
四川競爭力領跑中西部
從中西部數據來看,報告顯示,四川省的國際人才競爭力綜合指數得分為1.92,略高于平均值(1.89),在31個省份中處于第十位,而在整個中西部地區居于首位。
以成都為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初,在蓉常住外籍人員累計達到31056人,來自125個國家或地區。其中,來自50個國家的6170人屬于在蓉三資企業從業人員,其余主要為文教人員、外企駐華機構工作人員和學生。
而從國際人才政策指數來看,四川省排名第七位,僅次于江蘇等東部六省份,居中西部省份首位。
記者注意到,以成都為例,近期出臺了多項人才政策,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今年7月,成都市政府公布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顯示,5年內引進和培育100個頂尖創新創業團隊和10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國際頂尖人才(團隊)來蓉創新創業,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對“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等來蓉創新創業或作出重大貢獻的本土創新型企業家、科技人才,給予最高300萬元的資金資助。
成都已經成為海歸人才創業的熱土。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和智聯招聘8月12日發布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成都以6.6%的占比,位列海歸創業最愛選擇的城市第三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