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30 23:18:10
在米爾肯研究所亞洲中心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黃華躍黃華躍看來,隨著行業的發展變化,下一個生物醫藥中心或將誕生在亞洲。而在了解到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情況后,他表示,“成都真的是得天獨厚,時間很對,你們想做的東西基本上都可以實現了。”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余蕊均 楊棄非
▲2017年10月26日,米爾肯研究所亞洲中心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黃華躍(右)考察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每經記者 張健 攝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從天府廣場向南驅車約30公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標志進入黃華躍的視野。10月26日,作為在成都考察的重要一站,這位米爾肯研究所亞洲中心的研究部董事、總經理走進正在建設中的天府國際生物城,以此管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今年9月,米爾肯研究所發布“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全國經濟之星”2017年度報告,成都當選“中國最佳表現城市”,黃華躍是該報告的作者之一。
上周,黃華躍到訪成都考察了多個產業園區。“引進的團隊有哪些”“知識產權收益如何分配”“政策設計上如何避免被‘借雞生蛋’”……在天府國際生物城,在生物醫藥領域研究超過20多年的他,近乎本能地關注著產業發展背后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黃華躍看來,隨著行業的發展變化,下一個生物醫藥中心或將誕生在亞洲。而在了解到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情況后,他表示,“成都真的是得天獨厚,時間很對,你們想做的東西基本上都可以實現了。”
“信息時代之后將是生物經濟時代。”伴隨這一由未來學家托夫勒提出的著名預言不斷成為共識,作為全球技術創新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正被各國納入新一輪發展的重點,從基礎堅實的歐美國家,到創新不斷的亞洲國家,無不發力競逐。
作為區域經濟專家,黃華躍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究已超過20年,在他看來,“下一個生物醫藥中心將誕生在亞洲。”
為何他對亞洲國家如此信心滿滿?一個原因是,包括中國、日本與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均將生物醫藥產業定位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并給予大量政策扶持。
比如,在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在內的許多城市均設立了以“藥谷”或“醫藥基地”為名的產業園。
同時,在有力的政策激勵下,創新活力的迸發更是生物醫藥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交流時,黃華躍特別問及國外專家的引進力度。在他看來,在以創新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各地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特殊領域的監管模式等方式,打造寬松、便捷的研發環境,有助于提升對國際醫藥人才的吸引力。
他舉例道,“干細胞研究在美國有許多限制,在中國則要寬松許多。”
不僅如此,中國正在推行的自貿試驗區也為醫藥創新帶來了更多利好。位于上海自貿區的張江藥谷率先探索生物試劑進口審批便利化,將原來的20天縮短為7天。“自貿區”已成為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進駐的金字招牌。一個例子是,在掛牌滿半年有余的四川自貿區成都片區,就吸引了包括默沙東、美敦力等世界500強醫藥企業落戶、加碼。
“成都真的是得天獨厚,時間很對,你們想做的東西基本上都可以實現了。”10月26日,在考察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后,黃華躍如是感慨道。
作為成都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而作為成都千億級生物產業集群的重要承載地,天府國際生物城被寄予厚望。
按照規劃,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將以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服務、智慧健康為產業主攻方向,努力建設全球知名的生物產業創新創業人才棲息地、世界級生物產業創新與智造之都、國際化的生命健康小鎮。
按照產業規劃,“力爭到2035年,實現集聚生物產業人才超過20萬,企業超過3萬家,產值超過5000億元。”從目前看,經過一年半的建設,這座“BIO-TOWN”已漸具雛形,匯聚了眾多優質資源,包括3個諾獎團隊、2個兩院院士團隊、18個海外歸國高層次人才團隊,70余個簽約項目、招商引資金額超過900億……
就在兩周前,國際制藥巨頭輝瑞宣布攜手成都醫藥企業,在此投資建設新藥合作研發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輝瑞首次嘗試通過合作開展新藥研發。
天府國際生物城相關負責人表示,生物醫藥是一個知識、技術和人才高度密集的產業,尤其需要加強與全球頂尖資源的學習交流與戰略合作。據了解,另一家世界500強藥企目前已確定入駐天府國際生物城。
按計劃,天府國際生物城孵化園的首批樓宇將于明年7月交付,隨著企業進場時間臨近,這一產業和開放合作高地將在成都南部加速崛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